(香港文匯網記者 胡永愛 深圳報道)58歲的趙明達,老家在江蘇鎮江。今年春節,為響應政府號召,他決定跟兒子在深圳過年。過去他只知道簡單的網購,缺什麼了買什麼,不知道直播、「砍一刀」、團購等時髦玩法。在兒子的指導下,他開始下載各個電商平台的App,為家人買年貨停不下來。「南京鹽水鴨、香肚香腸、蜜三刀、鴨盹……年二十八,我給深圳的家人在拚多多上拚購了1000多塊錢家鄉年貨。這些年貨在超市買2000多都不夠,而且還有很多老牌子買不到。」

趙明達還教會了遠在鎮江67歲的姐姐用起了各種手機購物軟件。在他在指導下,姐姐不但給自己買了新衣服,還為孫子下單了春季新裝、玩具小汽車。春節假期,趙明達每天都會跟姐姐微信聊天,除了拜年、聊家常外,另一個主要話題就是曬各自餐桌上的美食。「我家飯桌上的不少菜品跟姐姐家同步更新,雖然不能回江蘇過年,但我們的胃過了一個老家年。」趙明達笑稱,因為網購家鄉特產多,送了三分之一給樓上樓下鄰居,增進鄰里感情,「還能夠傳播江蘇美食文化」。

記者了解到,為響應國家「原地過年」的倡議,不少在城市工作的年輕人,春節從歸途變為堅守,選擇成為一名「原年人」。雖然不能歸鄉,但他們對家鄉年味的思念之情只增不減,消費加速朝線上轉移,異地訂單(用戶下單併發往非常用所在地)火爆。眾多老年人在無法與子孫團圓的情況下,開始加入網購大軍,為遠在他鄉的孩子送上家鄉的味道。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