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昨公布本港最新失業率升至7%,為17年來新高,失業人數升至25萬多人。新世界同日宣布將於3月中舉辦疫情期間首個私人企業大型招聘會,增聘近千個職位。疫情持續逾年,本港經濟陷入低谷,失業人數不斷飆升,情況令人擔憂。在這個需要政府和全社會同舟共濟的艱難時刻,大企業逆市增騁人手,增加就業崗位,既展現了企業的社會承擔,樹立與香港和市民共度時艱的良好示範,亦顯示企業為疫後發展儲備人才的遠見。希望有能力的企業有承擔、有遠見,為本港復甦經濟、改善就業、促進社會和諧多出一分力。
本港失業率急升至17年新高,與政府推出的「保就業」計劃去年11月底完結、不少企業裁員結業致就業市場進一步惡化有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承認,雖然第四波疫情近期現緩和跡象,但由於經濟活動需時回復正常,勞工市場在短期內仍會受壓。
協助失業者渡過難關,政府當然是最大的責任者,必須加大支援力度;同時,本港作為高度商業化經濟體,企業是人力市場的最大主體,增加就業機會、紓緩失業問題,也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商界由於有完全自主決策權力,運作效率更高更快,由大企業出手增加就業機會,更顯迫切、及時與重要。
大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較大,本港不少大企業如超市、金融服務業等,受疫情影響不大,相反在全球央行「放水」救市的情況下,不少大企業因為資產價格上升而獲得不俗盈利。在本港中小企、服務性行業因疫情衝擊而面臨倒閉潮、裁員潮時,本港大企業站出來增開職位,協助失業人士重投職場,減少失業人士的生活壓力和政府公共福利的負擔,這是大企業應盡之責,也是社會對大企業的合理期望。
此次新世界招聘職位,當中很多是因應疫後新常態而增設的工種,以及面向年輕人的職位,如數碼媒體推廣、口罩研發、企業社會責任策略師、卓越服務大使等,反映企業為疫後發展先行布署。現時市場可供招騁的人才較多,企業更易找到適合自己的人才,為疫後快速發展未雨綢繆。多個專家預計,隨着疫情緩和,本港經濟有望走出低谷,企業此時廣招人才,儲備更多優秀人才,可在經濟好景時領先一步加快發展。期待本港有更多大企業有超前的眼光,疫市增聘人手,達至政府、企業、打工仔多贏局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