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醫院群聚感染事件至今近3周,昨日又有1例確診。圖為人員等候採檢。 中央社

無視民意錯失時機 疫苗短缺害慘民眾

日前,台灣桃園醫院聚集性感染新冠病毒事件一度拉緊了島內民眾的神經,昨日桃園醫院聚集性感染再增1例,截至2月5日,本次桃園醫院群組疫情累計確診20例。目前島內案例雖有回落,但並不代表台灣疫情已經受控,因為正值年關將至,大批旅居境外的台胞要返鄉過年,防疫酒店供不應求,台灣整體防疫依然面臨巨大壓力。

要命的是,台當局一直在疫苗問題上玩弄政治,先是疫苗研發不想參與國際合作,去年10月又禁止台灣東洋藥品獲輝瑞新冠疫苗授權代理,令不少着急出國的台商、留學生、商務人士跳腳。在被媒體不斷追問後,當局才說出真相:輝瑞BNT疫苗有中國代理、價格太貴等疑慮,而且,疫情指揮中心更中意便宜又好用的阿斯利康疫苗(即牛津疫苗)。

曾有台灣媒體在國台辦新聞發布會上提問:許多台灣民眾關切,大陸方面是否有可能通過紅十字會等民間組織,向台灣捐贈疫苗,為此,朱鳳蓮回應,雖收到台灣同胞訴求,但台防疫部門負責人多次表示「不會使用大陸疫苗」,因此主要受阻於政治障礙。

台當局不要大陸疫苗,不要輝瑞疫苗,想要牛津疫苗。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近日,台灣列入首波世界衞生組織的COVAX疫苗分配名單,將和其他非聯合國會員共分130萬劑牛津疫苗,預計2月至6月到貨。不能立即到貨的原因是,牛津疫苗雖然已在英國等國家開打,但目前取得世衞緊急使用批准的只有輝瑞疫苗,牛津疫苗還在評估中。

當下,台灣雖然獲得了世衞組織分配的少量疫苗,但完全無法滿足島內民眾的疫苗需求,僅勉強能為醫護一線人員和高危人士注射使用,台灣本可以成為第一批使用疫苗的地區,到如今淪為靠世衞組織救急使用疫苗的地區。幸虧有世衞及時救急,或許能暫緩台灣醫護及高危人群在疫境下「裸奔」,但在疫苗空窗期內,依然難保台灣民眾安全。導致目前台灣疫苗短缺的尷尬局面,完全歸咎於台當局政治當先民生為次的執政理念。

■香港文匯報綜合報道

1 陳時中一錯再錯

台灣新冠疫情能否守住下半場,關鍵在疫苗。不過早前疫情指揮中心並沒有把這句話放在眼裏,台衞福部門領導人陳時中曾說台灣有時間觀察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台灣有本錢可以等」,結果,這一等就讓台灣失去了多次疫苗採購的良機。

從疫情開始,蔡當局疫苗政策多變。去年上半年,吹噓把疫苗重心放在「本土疫苗研發」上,然而,當各主要國家都多方投資各個疫苗、分散風險之際,台灣卻仍堅持「自力更生」,鑄下了錯誤的第一步。

放眼各國疫苗發展,跨國性研究非常普遍,如BNT/輝瑞疫苗,就是德國和美國共同合作,甚至阿斯利康與牛津大學合作研究的疫苗項目,也獲得美國12億美元的前期資金,研發成功後,向美國提供3億劑疫苗。而台灣疫苗幾乎是單打獨鬥,不尋求與海外合作研發,不明白早期投入不僅可以取得疫苗優先使用權,還可以通過投資獲得疫苗議價權,錯過了獲取疫苗的第二步。

眼下,台灣外購疫苗已經成為不得不選擇的現實,但即使在外購政策上,蔡當局犯下的錯誤也是不勝枚舉。首先排除大陸疫苗,接着拒絕東洋藥品公司與BNT的代理交易,讓台灣最後一次失去率先取得疫苗的先機,導致外購疫苗受限。

去年底到今年年初,陳時中尋找各種藉口,向民眾說明台灣購買不到疫苗的原因,先說疫苗都被大國超買了,後來又說生產牛津疫苗的印度工廠大火了,再接着說是歐盟禁運牛津疫苗了,一直在尋找原因解釋台灣購買不到疫苗的原因,但如果在任何一個關鍵時機,當局衞福部門能夠盡早出手,又怎麼會因大火、禁運拿不到疫苗?可以說,在疫苗問題上,陳時中幾乎做錯了所有的事。

2 不接受大陸疫苗為哪般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際,各國都在搶疫苗,但根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有些國家或地區不願意選擇敵對方的疫苗,如,烏克蘭政府禁止使用俄羅斯疫苗,伊朗不願用美國和英國製疫苗,台灣也不開放中國大陸疫苗。媒體疑惑該報道是否有真實性?陳時中則直言「基本上是實在的。」間接承認該報道所言。

在疫苗方面,之前曾傳出台灣準備取得十萬劑的輝瑞疫苗,而且是通過台灣駐美機構渠道,但沒成功。陳時中也曾在第一時間澄清消息不正確,強調不願意多做說明是怕影響談判計劃等。面對大家對疫苗何時入台的疑問,陳時中不斷用「有消息,一定會跟大家報告」來搪塞。

台當局甚至連大陸總代理的疫苗也不接受。可以說,任何在大中華地區有大陸代理商的疫苗,台灣都不接受,甚至連技術轉讓或有大陸投資的廠商生產的疫苗都不接受。例如,牛津疫苗授權深圳康泰獨家生產兩億劑以上的疫苗,被台當局認為是大陸產疫苗。

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日前被問到中國大陸新冠肺炎疫苗是否有可能作為紓緩兩岸關係的潤滑劑?馬英九回應,「當然是啊!」如果台灣能夠接受中國大陸的新冠肺炎疫苗,疫苗當然可作為兩岸的潤滑劑,但關鍵是,台當局不接受中國大陸的新冠肺炎疫苗。

3 「芯片換疫苗」走不通

去年第四季度,全球芯片需求暴增,車用芯片的短缺,更讓全球汽車製造業面臨減產。據台灣媒體報道,美、日汽車製造業大國請求台當局提高量產,其中,台積電更是炙手可熱,之後,又有德國經濟部長致函向台積電疏通供貨。

然而,在大國一片請求聲下,台灣當局打起如意算盤,提出「以芯片換疫苗」,將商業行為政治化。然而,要求德國政府拿出德國疫苗,向外換汽車零組件,且不說目前德國新冠疫情死亡數驟升,光是這個擺明勒索的念頭就很不道德,再者,這種思路,是「以萊豬換台美貿易協議」的邏輯,蔡英文大言不慚能做的事,默克爾可能做不出來,儘管德國經濟部長致函台當局,引發一些台灣政客自嗨,以為德國對台會有新立場,不料,德國外交部兩度強調對台立場至今沒變。

況且,台積電是一家外資佔有80%的上市公司,台積電很難違反商業邏輯去迎合台灣當局的利益,「芯片換疫苗」的路走不通。

為此,有島內民眾表示:「台美關係不是最好的時候嗎?怎麼連疫苗都拿不到呢!空心菜的萊豬換來了什麼?」更多民眾表達無奈:除了「可悲」,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