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襲港、天寒地凍,既是現實的天氣,也是疫情下本港經濟民生寒冬的折射。面對疫情長時間未能受控帶來的低迷經濟環境和高失業率,政府既要抗疫更要救人,應及時推出紓困救急的措施,為備受嚴冬煎熬的基層市民雪中送炭,讓忍受失業減薪之苦的打工仔感受社會關顧的溫暖,有利維護社會穩定、提升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本港疫情持續,短期內難以受控,不少行業受疫情影響已停工停業,打工仔手停口停。政府統計處昨日公布去年12月的中小企業務狀況統計調查,本港中小企動向指數從11月的43顯著下滑至上月的35.6,其中飲食業更暴跌至14.3,反映中小企深陷經濟寒冬。工聯會估計現時全港約有24萬人失業,13萬人開工不足。現實情況令人擔憂,等不到疫情退卻,打工仔已經耗盡積蓄,「彈盡糧絕」,寒冬侵襲,生活困境雪上加霜。

因此,目前如何做好關顧民生、重啟經濟,對政府是重大挑戰。受疫情影響,政府各項收入大減,確實不適宜、不應該再作無差別、大規模的「派糖」,但面對部分長時間停業的行業及其從業者,尤其是受到疫情衝擊最大的基層打工仔,政府必須及時伸出援手,作出精準扶助。正所謂民生無小事,經濟民生和社會穩定息息相關,本港失業率徘徊6.3%的高位,疫情延續至農曆新年的傳統旺季,定必有更多中小企熬不住結業。打工仔山窮水盡,難免滋生怨氣,不利社會穩定。因此,救助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行業及僱員,既是為了扶助弱勢,也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

本港經歷修例風波衝擊,法治穩定曾遭嚴重破壞,中央果斷出台實施香港國安法,為香港立下政治法治的「定海神針」,令香港迅速由亂向治。除了政治、法治的穩定之外,市民安居樂業、生活安穩,同樣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重要支撐。眼下不少建制派政黨建言,希望即將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推出新一輪防疫抗疫基金,包括設立臨時的失業援助金,向受疫情影響而失業的人士每月提供數千元的援助,為期半年,涉及金額約150億元。相關建議在政府財政可負擔範圍內,只要做好方案設計,有針對性地做到精準扶助,不失為協助基層市民捱過難關的積極有效之舉。政府必須秉持善用儲備、應使則使的原則,幫助基層打工仔維持基本生計,讓市民感受到政府施政急民所急、以民為本,令政府施政有更堅實民意支持,對同心抗疫、開展疫後復甦工作也會大有裨益。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