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近日清拆,戰前建成的巨型羅馬式地下蓄水池結構罕見曝光,引起公眾關注。
蓄水池是古羅馬式結構,水務署文件說明建於1930年之前。巨大地下空間由過百條麻石柱支撐,頂部以紅磚砌成拱門,再支撐最高的拱形水泥池頂,最後以泥土覆蓋。香港及九龍現存的配水庫,例如何文田、樂富、北角雲景道、堅尼地城等,多為戰後興建,全部皆以鋼筋混凝土建築而成。


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是一個食水減壓缸,位於「主教山」窩仔山山頂,屬水務署管轄。水務署今年五月向深水埗區議會提交文件,指食水減壓缸建於一九三○年前,直徑約為四十七米,深度約七米,早年已被停用,現時結構出現裂縫有安全隱憂,計劃將土地交還地政總署作其他用途,但需完成地盤重整,包括清拆地下減壓缸、回填土地及進行斜坡鞏固工程等。
水務署昨晚(28日)表示,已暫停地盤重整工程,古蹟辦昨已派員初步視察,按既定機制詳細研究和評估,探討其後跟進工作。
責任編輯:
米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