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鄰

當然,無論是鮑寧亭,還是老襯亭,都只是低矮的雙層建築,其外形與今天的凌霄閣可謂大相逕庭。真正具備凌霄閣氣勢的,是1972年在原址重建的第三代建築——爐峰塔。

爐峰塔外形仿照古城門城樓,當你由市區仰望太平山,但見七層高塔聳峙雲端,既像香爐又像鼎。在嶺南文化中,「香爐躉」代表子嗣繁衍;而在中國傳統文化裏,「鼎器」代表權力和財富。就在爐峰塔落成當年,香港發生了幾件意義深遠的事:

7月11日,港府撥款150萬元,動員10餘萬人,發起清潔香港運動,長達10年的「麥理浩之治」從此開始。

8月2日,香港海底隧道(因隧道九龍一端的出入口位於紅磡灣,故多稱紅磡海底隧道)正式通車。這是首條連接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海底隧道,迄今仍是全香港乃至全世界最繁忙的行車隧道之一。

9月23日,《鹿鼎記》在《明報》連載完畢。同年12月,金庸宣布封筆,標誌着香港新派武俠時代終結。

麥理浩是香港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督,「麥理浩之治」則是香港從傳統社會邁入現代社會的產婆。在「清潔香港」名義下,麥理浩鐵碗肅貪,創立廉政公署,並實施10年建屋計劃,九年免費教育,開發新市鎮,興建地下鐵路,推行地方行政改革,使經歷上世紀六十年代動亂後的香港社會重拾信心,市民生活大幅改善。麥理浩10年任內,香港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僅有,一躍而入亞洲四小龍之列,港英的管治威信得到提升,香港人的歸屬感明顯增強。

在這樣的背景下,紅磡海底隧道建成通車,促進了維港兩岸經濟發展和社會融合,進一步喚醒了香港人的共同體意識。金庸也許正是有感於香港本土意識的覺醒,中止了他馳騁20年的武俠江湖。他深知,武俠世界的江湖豪傑,馳騁南嶺北漠,縱橫西域東海,天下之大,不可能是香港這區區邊島容得下的。或者說,武俠小說更適合動盪漂泊的難民社會,而不適合趨於穩定搵生計的香港人。

香港再不是移民海外的中轉站,不是顛沛流離中的暫時棲息地,它已經成為一個有着雄厚經濟實力、管治良好的社會。一個立足東南亞,交匯中西方文化,連通海內外市場,融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物流中心為一體的超級都市,呼之欲出。

這是一個獨特的社會存在,亦是獨特的文化存在。它崇尚自由,卻也尊崇法治;它堅持原則,卻也靈活變通;它意氣風發,卻也小心翼翼;它結富攀貴,卻也勤勉進取;它精於算計,卻也守望仗義;它爭強好勝,卻也樂天安命;它崇洋媚外,卻也對鄉土文化滿是癡迷……

這時候,再來領會當初爐峰塔的設計理念,尤見其妙:從維多利亞海灣凝視爐峰塔,宛如一個人站在高高的山頭上,風雨無阻,向四面八方拱手示禮。這分明是香港這座孤島,置身於南中國海的波翻浪湧之中,希望多方幫襯、求財求福的寓意啊!這個理念和寓意,使爐峰塔成了香港經濟騰飛和文化認同的建築符號。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隨着香港旅遊業模式改變,外地遊客大增。除了銅鑼灣購物,山頂廣場是遊客必去的打卡地。1989年山頂纜車進行了現代化改造,運載能力大幅提升。這種情況下,爐峰塔作為纜車的山頂總站和山頂廣場的標誌性景點,接待能力就顯得不足了。不斷有遊客投訴山頂站設備老化,令山頂纜車有限公司及其母公司香港大酒店倍感壓力。公司經過多輪股東會議,決定重建爐峰塔,以適應新的時代需要。

1993年7月,爐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啟動。經過3年多緊鑼密鼓的施工,第4代建築——凌霄閣橫空出世,於香港回歸祖國前夕正式對外開放。這是一個比爐峰塔更霸氣的名字,也更有現代感。據凌霄閣的設計師特里法雷爾(Terry Farrell)說,他的改建方案除了着眼於擴大容量、增加功能外,還特意將上半部設計成半圓形,並用全玻璃的中空部分托起,使之看起來像一艘飄浮的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