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無框架無審教材積弊 改革重建理性國家認同

高中通識教育科的爭議在社會從未停止,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改革通識科,糾正過去通識教育科被異化的問題,但教協等攬炒團體就聲言這是「政治凌駕專業」云云。林鄭月娥昨日在接受電台節目訪問時表示,通識科問題早已出現,如今更「異化」到令學生以為凡事反對才夠「批判」,導致「樣樣都反對」,甚至參與違法行為。通識科改革要求學生建立國民身份認同,不等於不能批評,但要有根有據,重視及尊重中華民族。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林鄭月娥在節目中直言,通識科在過去10年的爭議從未停止過。作為必修必考的科目,甚至影響升讀大學的資格,但通識科的課程無框架,亦沒有經過審批的教科書,全由老師教授,做法並非穩妥。

客觀知識為先 「批判」本非重點

同時,通識科的本意是讓學生汲收知識基礎、學習明辨慎思能力,而明辨慎思的基礎是客觀知識和歷史背景,包括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本法源自國家憲法等,但現在很多通識課堂變為時事辯論,令學生容易受某一種指導意見影響,且通識科並非以訓練「批判思考」為重點,更非任何事都反對才夠「批判」、接受特區政府及基本法就是「不夠批判」。

林鄭月娥強調,身為中國人,首先要認識國家的發展、了解憲法的要求,增強國民身份認同不等於不能批評,但要重視及尊重中華民族,看到自己的不足亦是改革和進步的動力。

林鄭月娥提到,去年修例風波中,很多年輕人被捕,有一些老師更和學生一起進行「抗爭」行動。然而,特區政府並沒有將「黑暴」與通識科掛鈎,更不同意通識課是「代罪羔羊」,只因通識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因素方面,有足夠理由需要進行調整,特區政府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按照「一國兩制」對香港最大利益來籌謀。

她強調,希望香港的下一代能有香港情懷、國家觀念和國際視野,亦要對社會有承擔。達到這些目標不能單靠學校教育,家庭和家長的教育亦很重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容納不同意見等。

外媒對港偏頗 令港形象受損

有自稱學生者烽煙指,擔心教材經教育局審批會涉及「政治審查」,又稱現時教材有提到事件的正反兩面,正如外國的報章作平衡報道。

林鄭月娥回應道,教科書審批機制已存在多年,並非教育局說了算,過程亦有專家參與,而且教材出版商亦非政府可控制。審批目的是令課程內容有根有據,如早前有教師涉扭曲鴉片戰爭史實,及不能稱為客觀和中肯。

她續說,教科書只是教學其中一個材料,現時出現問題是涉及工作紙或試題,因此學生要客觀學習,校長、老師、家長都有責任。

林鄭月娥並坦言,不認為外媒在報道時能做到客觀持平,尤其是針對香港,近年凡涉及政治議題,都非常有立場,令香港國際形象受損。

責任編輯: 米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