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高鈺)香港文匯報日前率先披露教育局將大力改革高中通識科,局長楊潤雄昨日(26日)交代詳情。他指「通識科」未來將會改名,避免沿用舊名構成錯誤理解或不良觀感,易名後該科會維持必修必考,但文憑試只計「合格/不合格」,課程內容將刪減約一半,取消「獨立專題探究」(IES),為該科增設「適用書目表」,並會提供內地考察機會,重視培養學生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和法治等。整套改革方案最快於下學年推行,而現正修讀高中通識科的同學會繼續沿用原有的學習及考評安排。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剛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透露,高中通識教育科將會改革,未來方向必須糾正過去通識科被異化的問題,使之重新成為培養學生明辨慎思、理性分析,並學習有關國家發展、法治等元素的平台。
兩級評分制:合格不合格
楊潤雄昨日交代改革詳情時表示,過去十年,通識教育的爭議在社會從未停過。教育局綜合了專責小組的建議,同時回應社會的關注,決定根據通識科的課程宗旨及目標,精簡課程內容,鞏固知識基礎,優化教材及考評安排,並會冠以新的科目名稱,目的是為學生創造空間,讓他們得以聚焦學習。(改革重點見表)
日後,該新科目將以「合格/不合格」取代現時的7個評級,楊潤雄期望此舉有助學生減少應試壓力,「這科是希望培養學生分析思考能力,而非應試能力。」他相信在撇除取分的壓力後,或有機會實現此原意。
被問到此舉會否影響「3322」的大學入學最低要求,他表示,通識科2級理論上與合格相同,而部分大學、學科不看重通識科成績,但未來會與大學溝通,探討及落實該科銜接大學聯招計劃的方案。
通識科為人詬病的一點,在於課程淪為「時事討論」,「日日睇報紙,而跟報紙題目去講」,將來新科目會有教科書送審,設有「適用書目表」,楊認為將來的教材自然會揀比較適用的題目去做,「在審批程序我們亦會看到有關內容是否適合,相信將來『使用不成熟議題(教學)』的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為學生提供內地考察機會
改革後的課程將為學生提供內地考察機會,楊表示這是配合教育局一直以來鼓勵學生在中學階段至少一次到內地交流或考察的政策,這樣學生未必要額外花太多時間,但都同樣做到專題研習工作,加上現有課程已有不少篇幅講解國家發展,考察可配合課程架構。他強調考察環節不會成為學生成績的一部分,該科未來只會以文憑試成績決定合格或不合格。
對整科的多項改動,楊潤雄解釋,局方是沿用該科現行課程宗旨和目標作為改良的基礎,「到頭來並不是全新的東西,是已知的東西,只是整個架構減負、刪減,不想課程過於臃腫」,相信新安排不影響國際認受。
考評局表示,文憑試通識教育科的公開考試根據《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及該科《評核大綱》設定,考評局會研究與公開考試及評核相關的建議,並按既定機制與相關科目委員會及公開考試委員會作跟進。
教界撐撥亂反正 回歸教育專業
通識科過去長期被異化,教育局終決定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教育界人士均表認同,並相信此舉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也可令課程撥亂反正,回歸教育專業,又建議教育局未來在通識科加入憲法、基本法的內容及法治教育元素,同時在教材上引入專家評審,確保質素。
改革助重回科目設定初心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鄧飛對高中通識科改革表示歡迎,認為可以重回科目設定的「初心」,日後學生可以輕鬆學習通識科,應試壓力大減。針對課時減少,課程內容要調節,鄧飛認為「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單元的內容本身不適合作為考試內容,日後有機會被取消。
理應加入憲法基本法內容
公開大學校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玉山認同特首林鄭月娥所說,經過了十幾年,通識科出現了異化的情況,變成了一個「時事學科」,教師通常只靠自選的剪報來教學和討論,有時難免偏頗,改革後會有正規通識教材,讓專家評審,亦增加多些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認知,對學生的學習也會有幫助;而近年學生欠缺法治觀念和對國家的認識,未來的通識教育應加入憲法、基本法的內容以及加強法治教育,這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對學生家長社會都是好事
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表示,通識科課程綱要空泛、無指定教材,公開考試卷中更被引入大量政治議題,對日常學習和試題操練環節帶來極壞影響;不少校本課程更出現大量偏頗政治元素,甚至直接沿用政治團體提供誇張失實資料,對是非觀和價值觀仍未穩定的中學生帶來嚴重負面影響,故改革通識科對重建香港教育的信心,對學生、家長、社會都是好事,而教育局推出改革也是勇氣可嘉。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認同通識維持必修必考、以「及格/不及格」取代現時7個等級、精簡課程內容,和將教材送審等措施,均有助釐清科目的目標,達到當年對通識科的願景。
香港未來教育協會表示,此次改革為香港教育的發展描繪出新的藍圖,期望特區政府能夠藉此不斷深化發展香港教育的優點與長處,激發學生潛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