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有關部門組織編寫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近日出版發行。記者張帥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帥 北京報道)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在近日出版發行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中撰文指,要完善國內供應鏈體系,加強戰略資源儲備,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抗風險能力。在重點領域繼續布局建設一批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發展先進適用技術,強化共性技術供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苗圩表示,產業鏈供應鏈是大國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十三五」以來,中國產業鏈供應鏈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在全球的地位持續攀升,已經形成規模龐大、配套齊全的完備產業體系,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產業鏈供應鏈還存在諸多「斷點」「堵點」,部分核心環節和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產業基礎能力不足,國民經濟循環不暢,存在結構性失衡。

他提出,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是有效應對外部遏制打壓和不確定不穩定風險的關鍵舉措,也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緊迫要求。要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協同各方面資源,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完善國內供應鏈體系,加強戰略資源儲備,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抗風險能力。

「近年來,中國製造業比重由2012年的31.4%下降至2019年的27.2%。如果製造業比重過快下降,將損害國家產業體系完整性,影響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動搖實體經濟發展根基。」苗圩強調稱,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保持製造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基本穩定,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礎。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進一步鞏固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和支柱地位,把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