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1億2千萬年前的鸚鵡嘴龍牙頜化石、6000年前的半坡人牙頜標本、地球上最長的動物牙齒獨角鯨牙、世界上第一部口腔醫學專著明《口齒類要》古書、史上第一把牙刷……11月5日,國際口腔醫學博物館在位於西安的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正式開館,18個主題展區珍藏的來自全球32個國家和地區的7800多件口腔文物,讓人瞬間彷彿穿越到人類口腔醫學發展的時光隧道。據悉,國際口腔醫學博物館歷經多年建設,其館藏文物歷史之久、數量之多、質量之高、門類之全、規模之大,也創下當今世界口腔醫學博物館5個之最。

記錄傳承中國古代口腔醫學偉大成果
據介紹,始建於2005年的國際口腔醫學博物館,歷經十餘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目前擁有展陳面積2100多平方米,集展覽參觀、歷史傳承、文物收藏、科普教育、史料研究等功能為一體,是中國當前最完整、最系統展現口腔醫學發展史的博物館。

「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口腔疾病就與人類相行相伴,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與口腔疾病作鬥爭的歷史。」在當日開館儀式現場,博物館館長、口腔醫學領域權威專家趙銥民教授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從事口腔疾病治療的國家,我國不僅在新石器時期就出現了拔牙術,同時公元前14世紀甲骨文中出現齲病的「齲」字,亦是在世界上所有文字記錄中最早出現的關於齲病的記載。而在晚唐時期的敦煌壁畫中,也有介紹人們健康生活習慣的漱口圖。「將這些歷史記載下來、收藏下來並傳承下去,是我們的責任,也是建立博物館的初衷。」

展陳豐富含多件珍品孤品絕品
記者在現場看到,採用聲、光、電、色等多種現代高科技手段的兩大展館展陳豐富,館藏文物時間跨期長、分布地域廣、涵蓋綱目全。既有億萬年前的龍旦巨頜虎、犀牛、河南班鬣狗、三趾馬等牙頜系統頭骨化石,也有魚綱、兩棲綱、爬行綱至哺乳綱動物牙齒進化過程,以及大猩猩、藍田猿人、北京猿人、現代人頜骨模型,其中更不乏珍品、孤品、絕品。此外,舊石器時代、殷商、秦漢以來中國口腔醫學的重要記載,國內外不同時代的口腔醫療設備,當今世界上最新的口腔醫學成果等等,亦讓人目不暇接。

在眾多的展品中,一件放置於最顯眼位置的一根獨角鯨牙齒及幾本古籍引起很多參觀者的關註。據悉,獨角鯨是一種非常珍稀的魚類,他的牙齒被稱為地球上最長的動物牙齒,目前我國僅有三個地方保存有獨角鯨牙。此次展出的這件獨角鯨牙,長約2.1米,是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古籍則包括公元370多年「醫聖」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清代人撰寫的《外科論治》第55捲齒科類,以及明朝人薛己所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口腔醫學專著《口齒類要》。「如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一樣,在口腔學界也有屬於中國的五大發明,即:銀膏補牙、雄黃殺牙髓神經、唇裂縫合、牙刷、脫牙再植。早在公元3世紀,我國醫學家張仲景就在其著作《金匱要略》中首次記載了牙症的治療。」趙銥民館長告訴記者,作為中國的口腔醫學博物館必須要真實記錄和反映這一切。

讓兒童在遊戲中掌握口腔保健知識
除了豐富的文物展陳,體驗和研學也是國際口腔醫學博物館的一大亮點。據介紹,博物館不僅在口腔疾病預防展區,展出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開展口腔健康教育的圖片資料和100多件口腔衞生用品,同時注重應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口腔疾病發生機理演示,對社會開放「牙齒的起源與演化」、「幸福生活從齒開始」等14個專題講座,方便廣大民眾體驗及普及口腔健康知識。而在兒童口腔體驗區,通過「我是小牙醫」、口腔科普娃娃「淘氣」、刷牙示教區等項目,讓孩子們在快樂玩耍中了解和掌握口腔保健知識。
據悉,在博物館建設期間,很多國內外友人提供了熱心幫助和贊助,包括「世界種植牙之父」布倫馬克、美國口腔醫學專家巴布殊等在內的數十位國際大家,都捐贈了大量珍貴國際藏品。正式開館之後,國際口腔醫學博物館將常年向公眾免費開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