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浩亮

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中國發展關鍵歷史節點上,對「十四五」及未來15年遠景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全會首次披露,預計2020年GDP將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這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物質積累成果的重要量變。

綜合國力與經濟規模的壯大,也催生了中國發展質變進入新階段。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完成第一階段目標後,中國將進入「三步走」的第二階段,向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國家發起努力。與之相對應,「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涵也發生了重大改變。五中全會首次表述為:「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由2035年的新目標,來統領未來15年發展。

「十四五」將全面鋪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歷史縱深來審視,從1949年建國到2049年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100年可用不同發展格局來斷代。前30年是計劃管控、循環失效的格局;近40年改革開放,則是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高度依賴外部循環的格局。而未來30年最大的質變,就是發展格局調整為內循環為主、雙循環互促。「十四五」承載的歷史使命,就是為此起好步、開好局。這也是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歷史分野意義。

而分析全會公報文本,創新排在「十四五」各項發展戰略的首位,確立了「核心地位」,並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當前保護主義上升、經濟技術壁壘加厚,給中國帶來了「卡脖子」的切膚之痛。以創新打通任督二脈,清障開路,關乎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關乎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國家安全。

此外,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也被置於突出位置。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將在「十四五」期間進一步融合提升,為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構建新發展格局,充當牽引龍頭,打造發展高地。

在五中全會之前,最近一次政治局會議的主題是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最近一次政治局集體學習的課題則是量子科技,分別聚焦區域經濟和科技創新。這實際上亦是釋放了「十四五」聚焦發力的鮮明信號,呼應了五中全會。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