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光 博士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行政總監

新冠疫情令不同種類學校的生態或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若簡單把香港的學校按資助來源及管理模式細分,可分為官津、直資、國際學校(包括英基學校)及私校。官津人數最多,其次是直資學校,再其次是國際學校及私立學校。

近年香港國際學校急速增長,如在2012年,全港私立國際小學有32所,至2019年已增至35所。同期, 私立國際中學則由24所增至28所;非本地幼稚園的增幅更驚人,同期間由96所增至155所,增幅超過60%。

過去一年,國際學校市場面臨嚴峻挑戰。先是自疫情爆發以來,已有幾所私立國際幼稚園倒閉,仍有能力經營的亦要面對種種困難,如家長拒交學費、外地公司員工子女因假期後不能回港而大規模退學;雪上加霜的是透過內地優才計劃移居香港的家庭,又因社會事件及疫情,已不再認為香港是一個可讓子女安全受教育的地方。凡此種種,令到國際學校在收生方面有策略上的轉變,把目標對準本地中產家庭子女。這對一些本地家長來說可能是好消息,但在為子女轉校之餘宜要三思。

首先要了解官津,甚至直資學校系統跟國際學校系統截然不同。最明顯的莫過於學費的差異。香港的官津學校是免費,受歡迎的直資學校,每年學費由3萬多元至8萬多元不等。但受家長青睞的國際學校每年單是學費已10多萬元,甚至高達25萬元,還沒算其他的雜費。轉讀國際學校前,需為子女儲備好幾年的學費方為上策。另外,更需注意的是家庭的支援。國際學校學習氣氛自由,要求學生主動學習,家庭亦要多方面配合。所以轉校前需慎重考慮子女的個性及適應能力,萬勿以為機不可失,到頭來可能後悔莫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