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十三五」期間,圍繞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中國航天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

這幾天,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在進行「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測試,這一次,它要運送的是總重量超過8噸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

「十三五」期間,我國航天舞台好戲不斷。2016年,以「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首飛,中國火箭實現升級換代;2019年,「長征十一號」海上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具備海上發射能力的國家;今年起,「長征五號」系列火箭迎來了高密度發射,從執行空間站首飛、首次火星探測到空間站核心艙發射,大火箭的運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五年來,不斷攀升的航天發射能力,讓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腳步邁得更遠。

2019年,「嫦娥四號」完成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着陸。

今年7月,天問探火,中國邁出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目前,「天問一號」飛行路程已經超過2.4億公里。

「嫦娥五號」正準備中國首次月表採樣返回,完成中國探月「繞、落、回」三步走目標。

這五年,一系列的重大突破讓中國航天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相繼發射成功,為中國空間站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年來,中國航天的腳步越走越遠,和百姓的生活越走越近。

目前,我國在軌衛星370多顆,從衛星導航到移動通信,從環境監測到搶險救災,航天服務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年7月,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目前,採用北斗芯片的終端產品已超過7億台套,北斗產品已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五年間,從太空駐留到火星探測,從運載火箭升級換代到北斗技術全球共享,前所未有的實踐讓自主創新成為中國航天的閃耀名片。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