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蝶

疫症稍緩,戲院和劇院都重開了。對於香港劇界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大部分的劇場人士在過去數月都大喊沒有收入,要靠儲蓄度日,甚至轉行謀生。現時劇團紛紛推出舞台劇,他們又可以再次有工作、有收入了。

不過,仍然有很多人在喊入不敷出。原因很簡單,因為政府為了要市民保持距離,免受感染,只容許最多五成觀眾入場。換言之,每場的演出即使是全場戲票售罄,主辦單位實際上也只得以前的五成進賬。向來舞台演出,若只得五成觀眾入座,劇團是肯定要虧大本的。有些劇團向外表示他們最少要有八成至八成半的入座率才能做到收支平衡,五成票房肯定不能回本。

所以,不少劇團或主辦單位都埋怨在疫情之下,政府的條例令他們陷於兩難的局面。一方面,若不准重開劇院,即是說沒有演出。那麼,他們便會完全沒有收入。另一方面,劇院重開了,劇場工作者可以有工作了。可是,他們最多只有五成的票房收入。換句話說,他們是會虧本三成多。

在無風無浪的時候,大部分劇團每次演出時,負責人都是患得患失,不知道票房情況如何。除非演出者是天王巨星,即使票價昂貴仍然肯定會引起「撲飛潮」;否則,投資人或監製在籌備開始時,大都會擔心賠本。製作演藝演出的人都知道舞台演出是很有賭博味道的,因為往往要到開演後,甚至所有演出完結後所謂「埋單計數」,才知道是「開大或開小」,到底是賺錢還是虧蝕。

現時的情況卻反而完全不用患得患失,因為劇團或投資人根本就不用有十五個吊桶在心中。每場最多只有五成觀眾購票,但整個製作的成本照說應該是跟坐滿十成觀眾的無異。難道因為明知只有一半入座率,劇團便可以在布景板上少髹兩次油?演員化妝時可以為了省錢而少畫一道眉毛嗎?燈光師可否因此而少掛一排燈嗎?當然不可以。所以,劇團毋須抱着樂觀,或希望會有一線生機的想法,因為只要從決定演出的那一刻開始,便注定是要賠本的。

所謂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虧本的生意無人做。明知演出是虧大本的,為何還有人去做呢?我猜想有數個原因。

第一,藝術家的脾性使然。他們有的會視錢財如糞土,在他們心目中,最重要的是有戲可演,其他事情,包括虧本也不重要。第二,沒有演出太久了,太不習慣了。難得終於有機會再次展示他們的才藝,也顧不得那麼多了,演了再說。第三,不想放棄早已籌備多時的製作,浪費了許多人的心血。第四,早已與很多創作人簽了約。劇院不開當然不能演,但現時劇院重開了,也就要履行合約了。第五,很多自由身的創作人和演員已經大半年沒有收入了,照原定計劃演出可以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的經濟問題。第六,之前劇界死寂,現時可以演出,大家出一分力,希望「做旺個市」。第七,所謂「拉上補下」,將去年賺了的錢用在今年的演出之上,維持知名度,總比完全消失,被人遺忘了好。

還有一點,我不肯定會否是所有有份參與的人明白到劇界正在水深火熱之中,都自願或非自願地減了薪酬。這樣便會令製作成本低了很多,而非像有些劇團負責人們說自己是蝕大本來做。搞藝術也要吃飯的,若算盤真的打不響的話,便應該選擇寧願暫時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