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我國第一個縣區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幹部自然資源履職情況進行審計,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和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在深圳2011年設立的、唯一不考核GDP的「生態特區」——大鵬新區,一系列打破常規的改革舉措,不斷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

「不考核GDP並非不要經濟發展,保護好綠水青山是為了更好地獲得金山銀山,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大鵬新區科技創新和經濟服務局局長段曉偉看來,生態立區和經濟強區是和諧共生、互促共贏的關係。

據新華社報道,圍繞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大鵬新區一方面實施污染、低端產業淘汰機制,累計淘汰轉型佔新區設立時工業企業總數70%的低端企業;另一方面,重點發展「生物、海洋、旅遊」三大新興產業。

2014年,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成立;2016年,深圳國家基因庫啟用;2018年,「DNA之父」沃森領銜的國際生命科技中心安家……目前,大鵬新區已吸引超過110家生物醫藥、生命健康、海洋生物產業企業及科研機構落戶。

面對特殊的2020年,大鵬新區經濟發展展現出韌性和活力。雖然深圳市不考核大鵬新區的GDP,但2020年上半年,大鵬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位列全市7個實現正增長的區之中。

大鵬新區正是深圳堅持綠色發展的縮影。40年來,面對「空間、資源、環境容量」的明顯短板,深圳堅持把綠色發展融入規劃布局、環境營造、產業集聚等方面,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早在20世紀80年代大力發展「三來一補」經濟時,深圳就明確提出「重污染項目原則上不引進,倡導發展科技含量高、無污染或污染小的項目」;20世紀90年代,深圳又發布了環保限制發展項目清單。

進入21世紀,深圳日益面臨土地、人口、資源、環境等「四個難以為繼」的陣痛。在經濟不斷取得突破、科技日益創新的同時,進一步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深圳發展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市明確提出建設「美麗深圳」,將「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先行示範」作為城市發展路徑,生態環境保護進入重視程度最高、推進力度最大、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最快的時期。

將「環境保護實績考核」升級為「生態文明建設考核」,並將考核範圍擴展到全市10個區、18個市直部門和12家重點企業;出台20多部生態環保類法規和40多部地方標準、技術規範……

深圳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與此同時,還全面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補齊環境短板,全力構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

2016年初,在遍布深圳全市的310條河流中有159個黑臭水體,茅洲河、深圳河等五大河流水質都是劣Ⅴ類。這一年,深圳全面向水污染宣戰。

4年來,深圳新增污水管網6000多公里,依法依規處置一級水源保護區1000多棟違建,拆除黑臭水體沿河違建130多萬平方米,完成小區、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超13000個。

截至2019年底,深圳全市159個黑臭水體和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消除黑臭,水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改善。

除去「散亂污」,轉型「高精尖」。沿着深圳清澈的大沙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著名高校的深圳校區以及大量科研機構遍布上游;沿河而下,100多家上市公司星光璀璨,點綴其間,一條充滿綠色的「創新大道」蜿蜒展開……

近年來,深圳不斷落實環境治理工程,推動清潔能源結構優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構建綠色經濟體系。

如今,深圳已建成各類公園1206個,全市森林覆蓋率超40%;率先實現公交車100%純電動化,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居全球城市前列;每年消納西電東送清潔電力超400億度……

2019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2.7萬億元,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700家。深圳供電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佔比達到68.8%,萬元GDP電耗由2010年的635.8度降至約339度。

「『綠色引擎』正成為推動深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