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民》中文版(記者刘蕊摄 )

(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河南報道)以《斷背山》和《船訊》為國內讀者所知的美國作家安妮·普魯,於80歲高齡出版了一本長達700頁的巨著《樹民》,距她上一次出版作品已有14年之久。《樹民》的問世令文壇再度掀起一股「普魯熱」,當年即攬收《紐約時報》年度「值得關注」好書、《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出版人周刊》年度十佳、《舊金山紀事報》年度十佳等多家媒體的「年度好書」稱號。

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樹民》中文版,這部重磅作品終於和國內讀者見面了。上市一周來,《樹民》不僅令普魯的書迷高呼過癮,還受到不少國內作家和資深書評人的關注,並迅速登上豆瓣網新書速遞。

安妮·普魯以擅寫西部故事聞名,而《樹民》這部十年磨一劍的小說背景愈加宏大,大半情節發生在浩瀚無邊的北美原始森林中。在狂暴的自然力量下,人類個體就如無際海洋中的一葉扁舟,令人想起電影《荒野獵人》中,小李子擠在馬腹中躲過的那一場冰風暴。也正因此k,《紐約時報》書評將《樹民》描繪為「就像是鮑勃·迪倫給《荒野獵人》做註解」。

《樹民》的故事始於17世紀末。兩個未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塞爾和迪凱在大變革的時代中離開法國,來到加拿大的原始森林中,希冀由此改變命運,開拓未來。他們遷徙、逃亡,征服遮天蔽日的古老森林,也被森林所征服。在其後300年的歷史長河中,塞爾、迪凱和他們的子孫後代在這片大陸上歷盡悲歡,譜寫了一曲與命運搏鬥的傳奇之歌。

安妮·普魯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她出生於1935年,但直到1988年53歲時才出版了首部短篇小說集《心靈之歌》。她的文字精煉、犀利,氣質與短篇小說十分契合。最知名的「懷俄明故事集」系列即為三個短篇小說集:《近距離》《惡土》《隨遇而安》,它們均以懷俄明州為背景,講述了在蠻荒嚴酷、狂暴無常的自然環境中,牧場人生活的艱辛、凶險、孤寂與奮爭。被李安導演搬上大螢幕的《斷背山》就選自《近距離》,早在改編電影之前,它就受到文學評論界的肯定,發表次年即獲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和全美雜誌獎。

普魯在長篇上的造詣也不容忽視。她的首部長篇小說《明信片》獲得了筆會福克納文學獎,使她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作家。另一部長篇小說《船訊》講述了失意的中年男人、紐約三流記者奎爾回到祖居的加拿大紐芬蘭島,在內心同樣傷痕纍纍的當地眾多小人物的幫助下重獲新生的故事。《船訊》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其中文版由知名譯者馬愛農翻譯,是國內很多讀者和青年作家認識並愛上安妮·普魯的契機。

《樹民》是安妮·普魯一次雄心勃勃的嘗試,也是她寫作生涯的集大成者。《出版人周刊》這樣評價它:「《樹民》的非比尋常不僅在於它的超長篇幅,更在於它的跨度和野心。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巨作,很可能會被後人認定為安妮·普魯最好的作品。」《舊金山紀事報》則稱《樹民》「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環境小說」。

用大量精彩的句子對森林進行描寫,是《樹民》的鮮明特徵。北美森林的初次登場不僅讓兩位從歐洲大陸來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也定會讓讀者印象深刻:「這裡生長著參天大樹,在原來的國家數百年間都未曾出現如此巨大的樹,常青樹比教堂還要高,雲杉和鐵杉聳入雲天。巨大的落葉喬木雖然間距較遠,但繁茂的枝葉在頭頂上空交嵌融合,形成了一片虛假的天空,陰暗而原始。」

故事的另一片舞台位於新西蘭的原始森林,那裡是另一番令人心醉神迷的景象:「這是一個跳動著生命力與色彩的新鮮世界,樹上滿是籐蔓、附生植物、緋紅的花朵,以及從一簇簇微小蘭花噴湧出的令人暈眩的芳香……鳥兒如果實般擠在樹枝之間,樹頂因它們的活動而顫抖著。」

與這些森林密不可分的人們的生活,必定與困於鋼筋水泥和手機信號的我們大不相同。這種異域體驗正是《樹民》的獨特魅力所在。在閱讀時我們不禁會反思,在去自然化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青年學者尹珊珊在《樹民》中文版的序言中說:「我讀小說的時間較長,和很多重度讀者一樣,在看過大量故事之後卻漸漸對命運、懸念之類的文學核心元素失去了期待。成千上萬的言說者中,有沒有一個聲音能與你挑剔成性、對敘事充滿懷疑和警惕的靈魂再次合一呢?相信許多人會從複雜的人為敘事技巧中徹底脫身,轉向自然文學,在那些沒有人物的客觀世界中重新找到去掉矯飾後的整體體驗——我們不再相信人手造起的手機信號基站、商場、輿論陣地,只想認真去體會暴躁多變的自然世界。」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