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蔚 立法會議員

立法會日前通過「堅定團結迎抗關稅貿易戰,強化香港國際窗口效能」議案,這不僅反映了社會各界對當前中美貿易形勢的共識,更為香港未來的發展路向提供了寶貴意見。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這項議案的通過恰逢其時,為香港應對外部挑戰、把握發展機遇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框架。

當前,全球貿易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美國對華大玩關稅數字遊戲,一度驟增至245%,更無視香港單獨關稅區地位,對港施加高額關稅,這一政策對香港轉口貿易造成直接衝擊。2024年香港對美出口總額達2,956億港元,其中九成為轉口貿易,涉及內地、台灣地區、新加坡等多地商品。美國大揮關稅大棒,這種單邊主義的霸凌行為,不僅扭曲了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更對香港長期建立的貿易網絡構成挑戰。然而,議案的通過表明香港社會已經形成共識,筆者認為被動防守不如主動轉型,危機之中往往蘊含着新的發展機遇。

在新經貿格局 顯現更大價值

香港的優勢在於其獨特的國際地位和靈活的經濟結構。作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香港擁有健全的法治環境、高效的金融體系和高度開放的市場。這些制度優勢不會因外部關稅壁壘而改變,反而可能在新的國際經貿格局下顯現出更大價值。

近年來,特區政府已與21個經濟體簽署9份自貿協定,並推動企業進軍東盟、中東及「一帶一路」市場。面對關稅壓力,香港更應加速多元布局,包括全力加速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透過區域關稅減免,整合亞洲供應鏈,降低企業成本;同時拓展內需與大灣區機遇,內地「雙循環」戰略為港企提供14億人口市場,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效應更可彌補對美貿易損失。此外,也需要及時升級智慧港口與高增值服務,利用區塊鏈技術提升轉口效率,發展綠色燃料、藝術品交易等新興產業,鞏固貿易中心地位。

值得關注的是,在中美博弈持續的背景下,香港金融市場正展現出獨特的「避風港」特質。數據顯示,自美國政治環境波動加劇以來,恒生指數曾一度飆升21%,跑贏全球主要市場。根據90日相關性指標分析,港股與美股的走勢背離程度已創下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以來的新高,這充分說明香港市場正在形成獨立的價值定位。目前已有33家中概股選擇回流香港上市,中東主權基金也加大對港股的配置力度,反映出國際資本對香港金融市場的持續看好。

鞏固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

為進一步強化這一優勢,特區政府應積極簡化中概股回流機制,考慮設立專門的綠色通道,適度放寬市值門檻要求,同時大力推動人民幣計價股票的發展,這將有效鞏固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地位。

創新科技將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增長點。美國的技術封鎖反而加速了區域科技自主創新的步伐。香港擁有頂尖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結合大灣區完備的產業鏈,完全有能力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領域取得突破。特區政府近期加大對創科產業的投入,正是把握這一趨勢的明智之舉。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提供了廣闊的發展腹地。北部都會區建設有序推進,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效應將日益顯現。這不僅能幫助香港企業拓展市場,更能促進產業升級和人才交流,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議案的通過只是一個開始,關鍵在於後續的落實執行。這需要特區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在維護傳統優勢的同時,香港更需要以創新思維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歷史證明,香港最擅長的就是在挑戰中尋找機遇,在變革中實現飛躍。只要堅守核心價值,把握國家發展機遇,香港必能在新的國際經貿格局中繼續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