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遠赴法國勤工儉學,接觸馬克思主義,探索救國圖強之路,最終實現了由愛國青年向堅定共產主義者的轉變,為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沈雁玲


「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伴隨着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熟悉旋律,記者來到這首歌的誕生地——位於北京市房山區深山的霞雲嶺堂上村,探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作為紀念館的義務講解員,堂上村原村支書李增軍告訴記者,《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他學會的第一首歌,這首歌也伴隨着無數中華兒女成長,「作為一名老黨員,我深深地感受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首歌的作者曹火星之女曹虹雯則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歌曲背後的故事更多了解中國共產黨,進而擔負起青年人的使命和責任。 ●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

文匯報


一曲紅歌響太行,不忘初心跟黨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曹虹雯說,父親曹火星一生創作了1,600多首歌曲,被譽為「人民音樂家」,把一生都與祖國聯繫在一起。她回憶道,曹火星當年與隊友一起來到房山堂上村,被當地軍民同仇敵愾反對日本侵略的氛圍所感動,與隊友一連寫了四首歌曲,「但他覺得這似乎還不完整,需要有一首歸納性的能夠進一步說明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人民驅逐日本帝國主義、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的詞曲」。

文匯報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細雨之中,松柏之間,楊開慧烈士墓園莊嚴肅穆,前來瞻仰祭拜的社會各界人士絡繹不絕,墓後花崗岩護壁上印刻的毛澤東詞《蝶戀花·答李淑一》,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湖湘女傑」楊開慧奮鬥的年代。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蔡和森紀念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和森蔡暢故居光甲堂、矗立着「蔡和森同志光輝一家」群雕的蔡和森廣場……在革命老區湖南省雙峰縣,蔡和森,感動着一批又一批前來參觀學習的遊客。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