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馬曉芳)沙山石塔、漢代簡牘、魏晉畫像磚……38件承載千年文明的敦煌國寶穿越2210公里風沙抵達達北京展覽館,27日開箱布展。記者現場了解到,這些珍貴文物真跡將在「如是莫高」展覽現場與公眾見面。「出差」的文物們,將與9座毫米級複製洞窟、眾多藏經洞文物一起,實現一場跨越時空的團聚,講述一段更為完整的敦煌文化藝術敘事。
據介紹,此次即將展出的文物包含兩件國家一級文物:沙山石塔與敦煌牘。北涼時期的沙山石塔石雕佛教造像塔1966年出土於敦煌南沙山一土塔,通高60厘米,底徑21厘米。塔基八面體,四周分別刻八神王像和八卦符號。塔頂三重相輪,上有半球形寶頂。塔身圓柱體,四周刻經文。塔肩周邊開八龕像,右旋第1、2、4、6身佛像右手半舉,着袒右肩袈裟,說法印;第3身佛像着袒右肩袈裟,禪定印;第3、7身佛像着通肩袈裟,禪定印,第8身為結跏趺坐菩薩,菩薩冠上飾小佛。
敦煌牘是敦煌市、玉門市和酒泉市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統稱敦煌漢簡,時代約自西漢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紀)至東漢中期(公元1世紀),其中以西漢中、晚期及東漢早期簡居多。敦煌漢簡的形制大致與居延漢簡同,主要有簡、牘、觚、楬、封檢等。1980年,漢長城千秋燧採集到這枚漢簡,長9.2厘米、寬3.2厘米,因其上以漢隸書寫「敦煌」兩字,得名「敦煌牘」。
8件魏晉時期的畫像磚同樣引人關注,上畫有飛烏、九尾狐、兒魚、托山力士、六組神獸等神話形象。據了解,自漢代始,畫像磚墓與壁畫墓相繼湧現,魏晉十六國、唐、宋、金、元等歷史時期得到顯著發展。尤以魏晉時期的畫像磚為最,古樸典雅,極具藝術價值,且作為兩漢至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社會生活、生產活動、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直接見證,成為研究這一歷史階段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此外,文物中還包括還有北魏《大般涅槃經卷》、五代《大般若波羅密經卷》、唐代《大乘無量壽宗要經》等佛經原件等。這些文物見證了敦煌作為絲綢之路文化樞紐的輝煌歷史,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石窟藝術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寶貴實物資料。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