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通訊員 楊明、張建、趙民喆)一則來自中原考古界的發現,近日為中華青銅文明的起源版圖補上關鍵一筆。鄭州大學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靳松安教授團隊通過多學科實證研究,證實河南淅川溝灣遺址出土的兩件青銅器物年代可追溯至4500年前,這是目前長江流域發現的最早青銅器。該成果已刊發於國際學術期刊《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為重構中國早期冶金文明多元起源格局提供了核心佐證。
在考古學界,長江流域的早期冶金史曾長期處於「待解」狀態。此次改寫歷史的青銅遺存,出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建設配套考古項目——淅川溝灣遺址。2007至2009年,鄭州大學考古團隊在此展開搶救性發掘,不僅發現了漢水中遊首個史前環壕聚落,更意外在屈家嶺文化晚期地層中,發現了青銅鏃與青銅棒形器兩件殘件。
這兩件「文明信物」雖已殘損,卻暗藏歷史密碼。青銅鏃殘長3.66厘米,扁平橫截面保留着清晰的鑄造痕迹,形制與同期石鏃一脈相承;長6.45厘米的青銅棒形器呈亞圓柱形,器身的鑄造孔隙與表面範縫,無聲訴說着早期冶金的原始特質。「器物的工藝特徵直接指向本地鑄造,而非外來傳入。」第一作者崔天興副教授的判斷,經科學檢測得到印證。
團隊運用金相鑒定、元素分析、鉛同位素檢測等現代技術解碼器物身世:兩件器物均為銅錫鉛三元合金,鉛含量分別達9%和12%,錫含量為3%和5%,更檢測到銀、砷、鋅等微量金屬元素。「多金屬共生礦冶煉的痕迹明顯,這正是早期冶金技術的典型特徵。」共同通訊作者靳松安教授解釋道,而普通鉛同位素數據,則為追溯礦料來源埋下了重要線索。
作為一處兼具中原與江漢文化特質的史前聚落,溝灣遺址早在上世紀發掘時就已驚艷學界,其環壕設施與文化交融遺存,曾斬獲「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與國家田野考古獎。此次青銅發現更賦予其文明坐標意義——打破了此前中國早期青銅遺存集中於西北、北方地區的認知,將長江中游冶金史上限推至4500年前。
「這意味着長江流域與北方地區在冶金技術探索上可能同步發展。」團隊成員強調,這一發現為「中華多元一體文明進程」提供了鮮活例證。據悉,團隊下一步將通過冶金實驗與礦源追溯,進一步釐清長江中游冶金技術的起源與傳播脈絡。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