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趙臣)記者今日(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自旋磁共振實驗室王亞教授等與浙江大學海洋精準感知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合作,在納米尺度量子精密測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噪聲環境下糾纏增強的納米尺度單自旋探測。相關研究成果以「Entanglement-Enhanced Nanoscale Single-Spin Sensing」為題於北京時間11月2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雜誌。
據介紹,在微觀世界中,電子的「自旋」是其基本屬性之一,如同一個個微小的磁針。材料的許多宏觀特性,如磁鐵的磁性或超導體的零電阻,都源於這些微觀「磁針」的排列與相互作用。探測單個自旋,對物質世界最基礎的磁性單元進行測量,不僅能夠為理解物性提供全新視角,更為發展單分子磁探測技術和推進量子科技奠定堅實基礎。然而由於物質中含有大量自旋,對單個自旋的探測相當於在喧鬧的體育場中清晰捕捉到某個人的竊竊私語,這對探測技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金剛石氮‑空位色心量子傳感器,因其納米級的分辨能力和高靈敏的磁探測能力,一直是實現單自旋探測的重要技術途徑。本文研究團隊朝向單自旋探測的科學目標,通過長期積累,發展出高精度的自旋量子調控技術和金剛石量子傳感核心器件與裝備,在前期工作中已能通過頻譜差異識別出那些帶有特殊「標記」的單自旋。但是如何在複雜的背景噪聲中,穩定捕捉任意單個自旋的微弱信號,仍是懸而未決的難題。這對傳感器探測靈敏度與空間分辨率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理論上,量子糾纏是突破此瓶頸的可能途徑,它能將探測精度逼近量子力學所允許的極限。儘管已有一些初步的原理驗證工作,但如何在固態傳感體系中實現有效的「糾纏增強」,在體系製備和操控方面均存在巨大的技術挑戰。十多年來,研究團隊着力於高品質金剛石量子傳感器的自主製備,打通了涵蓋二十多道環節的完整工藝流程,掌握了其中的關鍵工藝。通過材料製備與量子操控兩條路徑的協同創新,首次成功開發出糾纏增強型納米單自旋探測技術,在固態體系中實現了對微觀磁信號靈敏度與空間分辨率的同步提升,為納米尺度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持續發展鋪平了道路。
在材料製備上,研究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超純金剛石生長與納米精度定點摻雜技術,成功製備出間距小至5納米的氮-空位色心對結構。這種精確的空間控制,是實現後續量子糾纏增強探測的關鍵基礎。在探測方法上,研究團隊創造性地將一對色心製備成一種特殊的量子糾纏態。這種狀態讓它們能「無視」來自遠端的相同背景噪聲,同時協同「聚焦」並放大近端目標單自旋的獨特信號。這一巧妙的策略,成功解決了「信號放大」與「噪聲干擾」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將空間分辨率提升了1.6倍。
這項突破性技術實現了三大重要進展:成功區分並探測到相鄰的兩個"暗"電子自旋;在嘈雜環境中將探測靈敏度提升至單傳感器水平的3.4倍;能夠實時監測並主動調控不穩定自旋的信號。該成果不僅實驗驗證了量子糾纏在納米尺度傳感中的優勢與巨大潛力,也展示了金剛石量子傳感器能夠作為強大的納米磁強計,為原子層面研究量子材料打開新窗口,將為凝聚態物理、量子生物學和化學等領域提供革命性的研究工具。相關金剛石氮空位色心的可控制備與量子糾纏調控技術也是朝向實現室溫金剛石量子計算的關鍵基礎。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