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浩弘如海|家辦看人工智能泡沫

2025-11-27 16:03:36 財評

文/朱皜紘

早前筆者提及高盛公布的《全家家族辦公室投資見解》,訪問全球200多間家辦,有86%的家辦表示已投資到人工智能(AI)的領域,但對估值有一定的顧慮。言猶在耳,近期不少投資界對人工智能的估值提出憂慮,包括各外資銀行表示行業的估值「亟待重新評估」,及成功預測2008年金融海嘯的投資人Michael Burry更質疑人工智能公司盈利的真實性,此乃人工智能的「內憂」。

此外,11月初的幾場美國部分州分選舉由民主黨勝出,而共和黨本身自去年大選後又似乎出現裂痕,連近日聯儲局對12月減息與否亦出現分歧,人工智能出現「外患」。

全球家辦開始評估AI投資的持續可行性,AI泡沫爆破了嗎? 還是 AI泡沫正在爆破?有人認為人工智能概念股,包括英偉達、台積電、Meta等最近價格已大幅回吐,就是泡沫爆破的先兆,但近期的跌市,更似是一場「殺估值」的修正。這是由於市場早前的估值已預估12月鐵定會減息,而一旦美國有機會不在12月減息,股價因減息而上升的「估值部分」便被壓縮,但人工智能優質增長股票的「盈利部分」,並非失去增長動力。

其實,在質疑聲音滿天飛的同時,行內的泰山北斗亦反駁人工智能泡沫論。例如AMD CEO蘇姿豐,指出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市場,將從當前2,000億美元升至2030年1兆美元。她提出,過去12個月是「生產力轉折點」,算力等同智慧,而智慧是無限的,AI不僅是工具,更是「重塑經濟的核心引擎」。除了AMD,英偉達公司交出第三季「接近完美」的表現,同時第四季業績指引亦超市場預期。同時,CEO黃仁勳亦對泡沫論提出異議,指出從他們的角度,沒有看到AI泡沫的問題。同時,他提出三點,包括計算需求愈來愈大,加速計算冒起,世界從通用計算改向加速計算;數據處理耗費天量的算力,即使不計算人工智能,實際上已有龐大的算力使用,而世界都在依賴這些數據去運行;同時,推薦系統亦從傳統模式,轉向GPU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後者可用的資源,實際上遠低於所需。當然,AMD、英偉達是受惠AI發展的企業,偏向樂觀是無可厚非,但亦不是無的放矢。全球包括中美企業,都正在加速AI基礎設施投資,從雲端服務到邊緣運算,需求遠超供給。實際上,一旦人工智能發展啟動,不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明白遲人一步便是輸家,不可能減少對AI的投資。

與此同時,我們不單要只看股市的升跌,亦要了解實體市場的情況,而現在正是到處都是「供應短缺」。人工智能的供應鏈,我們經常聽到的芯片,以及其他各大環節都出現嚴重短缺,芯片、基礎建設、電力供應、甚至高頻寬記憶體(HBM)等關鍵部件,都面臨產能供應緊張。台積電、ASML等供應商連續滿載,想接更多業務都不夠產能,而AI資料中心耗電需求將在2030年前翻倍,因此核能、風能、太陽能等都先後炒上。如今,這些解決供應鏈問題的投資,都是放大產業規模,是投資而非開支,是形成「良性泡沫」的階段。只有供需缺口仍然持續,便不是泡沫爆破的先兆。當然,萬一大家聽到台積電等公司,產能使用率未去到100%,便需要多加小心。

不少人害怕人工智能與2000年代互聯網泡沫一樣,然而與當時不同,英偉達等先進的晶片,已是「產能即需求」。2000年代互聯網泡沫時,Cisco大舉投資光纖基礎設施,供過於求,造就「死光纖」(dead fiber)悲劇,數十億美元的光纖無人使用,股價從高位跌逾八成。反觀英偉達,H100與Blackwell系列GPU一問世即被搶購一空,近日亦傳出美國政府批准英偉達向中國出售H200,雖然未知中央政府是否允許,但亦看出先進芯片的需求尚未封頂。只要解決產能瓶頸,多做一顆就有買家。OpenAI、Google、Meta等巨頭的AI訓練需求源源不絕。

實際上,今輪市場調整,主要集中於部分中小型AI概念股,投機多於經營,缺乏盈利支撐,當「殺估值」的誘因出現,投資人信心自然動搖,但對優質增長股來說,這只是上升趨勢途中的一些波折,每股盈利只要能夠穩步成長,股價不愁沒有反彈的機會。實際上,近期Google最新推出的Gemini 3 Pro後,股價仍然企於今年高位,略見一二。

筆者估計特朗普必須要繼續托市,在近期黨爭的內憂外患下,保證明年(2026年)中期選舉順利勝出,所以美股回調是有限度,但從高位健康調整10%至15%較為接受,而其中人工智能,將維持成為贏家板塊。

(作者為香港大學家族財富管理研究生客席教授、港大中國商學院課程導師、天恒家族辦公室管理合夥人)

責任編輯: 之袁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