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朱順傑 合肥報道)《中國科創科普研學旅遊發展報告》(下簡稱《報告》)發布活動11月26日在安徽合肥舉行。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在現場演講中表示,科創科普是當代研學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旅遊的重要發展方向,要堅持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將研學旅遊培育成為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先鋒力量和示範領域。
活動現場,中國旅遊研究院數據分析所所長張揚發布《報告》,並剖析了全國科創科普研學旅遊的發展態勢。《報告》指,當前「科技研學」成為全國教育、文旅等部門發布政策的熱門詞,呈現國家倡導、省級引導、部門鼓勵的局面。時代需求、家長訴求和教育改革的三重疊加,推動我國研學旅遊市場持續細分。在2022-2023研學旅遊熱門產品中,科創主題類研學產品最受市場歡迎。
更願為「能力」付費 「短平快」是主流
《報告》指,從需求端來看,參加科創科普研學遊的孩子學段高度集中,以小學和初中為主。在消費決策特徵方面,呈家長主導,為「能力」付費而非「知識」,「最看重孩子在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上的提升」,比例達到85.71%。
在科創科普研學遊時長方面,佔比最多的是「1天及以內」、達到56.82%,其次是「5天以上」、達到20.45%。「短平快」的一日遊、半日遊是市場基本盤,主要支撐是本地及周邊客群;高性價比產品是市場主流需求,這類產品以本地研學為主,且呈現高頻特徵。
動手體驗和戶外產品受歡迎
具體類型方面,動手體驗和走向田野類的科技研學是市場主流,分別達50.09%和48.51%。「前沿科技產業探訪」類產品的成長潛力大,以往未參加過科創科普研學遊的群體對此類產品表現出更大的偏好。
此外,各維度的課程評價均受到高度重視。其中,「安全保障要求」在參與者的評價中重要性最高,其次是「與創新性以及學科知識的關聯度」;課程的專業性、趣味性、指導師的引導能力、與日常生活的關聯度以及真實生產或研發場景受到同樣程度的重視。整體呈現出從安全保障到內容多元,再到參與體驗的需求遞進層次。
公共空間供不應求 科研生產空間潛力大
《報告》進一步指出,「難以判斷課程的科學性和專業性」是當前市場消費中的最大痛點,有68.18%的受訪者難以判斷產品的科學性和專業性。與此同時,業者也反映「好產品找不到匹配的客戶」。優質產品與需求端匹配失衡成為市場的主要矛盾,供需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
《報告》稱,目前以科技館為代表的公共場館是我國科創科普研學的重要空間載體,也是市場最偏好的科普空間,憑藉專業化的空間布局、設備設施以及人力資源,構築了研學供給的核心保障。然而,有限的公共場館仍難滿足國民科普的空間需求。
另一方面,具有前沿性、真實性、廣泛性的科研和生產空間不僅受到市場喜愛,而且更具發展潛力。據調研顯示,對科創科普研學的預期消費中,相較於歷史消費,消費者對高新技術企業和生產性場景的需求分別上升21.43%和16.26%。
《報告》分析指,目前我國科創科普研學旅遊發展的深層堵點在於「科技與城市生活空間的鏈接太少」,從資源、理念、人才、機制等方面探索邁向「價值共創的開放」,有望讓科創科普研學旅遊未來實現新的更大的發展。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