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特約評論員 黃匯傑)今年秋季,日本觀光產業最常提起的詞,不是「爆買い復活」(爆買回來了),而是「取消」。根據日本觀光廳11月下旬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團客入境比春季預估減少了23%,個人旅客比去年同期減少12%。在京都與北海道,有不少日本旅店業者透露,「政府說不依賴中國客,但看看預約表就知道,今年秋天是取消訂單連環炮。」
「中國客減三成營業額掉五成」
大阪一家百貨店高層透露,「中國客減三成,營業額會掉五成。人潮再多,也抵不上中國客的消費力。」
東京和大阪仍靠歐美及東南亞旅客支撐,但地方的情況就顯得更不樂觀了。北海道、九州與北陸出現明顯的「觀光空洞化」現象,多個滑雪場與溫泉旅館坦承,今年冬季在中國觀光客縮水後,營收預估下降兩成以上。更嚴峻的是,中國旅客的平均消費額依然是訪日旅客之首,是其他亞洲旅客的1.7至2倍,少了中國客,「人潮不等於營收」成為業界共識。
2025年底日本最具諷刺性的,就是這種撕裂感。一方面,高市政府在政治與安全領域全面採取對中強硬路線,涉台言論更是刻意提高調門;但是在東京的現場觀察,日本在經濟層面的依賴卻反而更深。從百貨、藥妝、家電量販店,到地方觀光、餐飲與交通,日本整個產業鏈仍以中國旅客為主要推力。日本的觀光與地方經濟比任何時期都更加依賴中國市場。這種「政治強硬、經濟依賴」的矛盾,已經變得無法迴避。
「受苦的永遠是日本地方業者」
北海道一位旅館老闆在訪談中很無奈說出實話:「不管政治人物說得多硬,受苦的永遠是我們做生意的地方業者。」這一句話,幾乎道出了整個日本的脆弱。
尤其在世界景氣放緩的背景下,日本更需要觀光收入支撐地方財政。高市政府雖強調「訪日市場多元化」,但目前為止,東南亞旅客雖然增加,消費力卻無法填補中國客減速造成的缺口。觀光研究機構估算:只要中國旅客減少20%,日本每月在零售與觀光部門就會蒸發超過600億日圓的收益。
然而,日本政府仍持續強化對中強硬姿態,彷彿完全忽視產業界的現實。更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方面迄今並未採取多麼激烈的反制,只在團客和人員交流、航班配額等領域採取針對性措施,市場氣氛便立刻降溫。
日本暴露結構性脆弱
東京一位經營大型遊覽車的業者私下表示:「中國根本沒有制裁,只是風向變了,日本市場就站不穩。」這恰恰證明了日本真正的問題:依賴不需要制裁,只要情勢稍微變化,日本就會暴露出結構性脆弱。
如今,日本就站在「熱鬧與不安」的分岔點上。政治上高喊「脫中國」,經濟上卻走向更深的「依賴中國」。這種矛盾,使日本的政策一次次陷入短視、情緒化與缺乏戰略規劃的循環。
從東京現場觀察,日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政治姿態,而是面對現實。否則,日本的經濟與外交都將在不安中搖晃,暴露出更多裂縫。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