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聰 天津報道)時值葉嘉瑩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11月24日,由南開大學與國際儒學聯合會共同主辦的「葉嘉瑩先生與中華詩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開大學八里台校區舉行,來自中國內地、港澳台地區及美、加、日等8國的120餘位專家學者聚首,以學術研討、詩教實踐回望先生百年文脈,共謀中華詩詞文化的全球傳承。「我的蓮花總會凋落,我要把蓮子留下來。」葉嘉瑩先生生前的自喻,在會場內外化作具象的傳承行動。
南開大學黨委書記楊慶山致辭時回顧,自1979年葉嘉瑩先生首返祖國講學,至2015年定居南開迦陵學舍,近四十載深耕詩教,將「興發感動」的解詩範式、「弱德之美」的生命哲思,化作潤澤海內外學子的文化甘霖。「她以書生報國的情懷,讓唐詩宋詞走出象牙塔,從天津馬蹄湖畔走向哈佛講堂,成為文明互鑒的橋樑。」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於長學特別指出,葉先生晚年將畢生積蓄捐贈設立「迦陵基金」,推動詩詞進校園、進鄉村,更以「人文交流大使」之姿,在海外講學中挖掘詩詞中超越國界的生命共鳴。「如今『四海皆有詩·中華詩教傳承行動』啟動,正是要讓『蓮子』在五洲生根——我們計劃將《掬水月在手》紀錄片展映至溫哥華、哈佛,讓海外青年在『採菊東籬下』的意境中讀懂中國。」
「古典詩詞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對其進行保存與研讀,還在於使其融入當代人的生活,觸動當代人的心靈。」「學習強國」學習平台副總經理杜大力介紹了探索中華詩教在新時代傳承路徑的生動實踐。「學習強國」學習平台與南開大學、浙江人文經濟研究院去年啟動的「『迦陵盃』中華詩教大會」——古典詩詞講解短視頻徵集活動,激發了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對古典詩詞的興趣,他們紛紛以生動活潑的形式來解讀、演繹、傳播經典。杜大力表示,無數這樣的創新嘗試匯聚起來,就能形成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活起來「「傳下去」的磅礴力量。
研討會上,葉嘉瑩先生融通中西的學術遺產成為焦點。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南開大學終身校董的身份,恰是其學術路徑的註腳:她以傳統「興觀群怨」為根,借西方符號學、接受美學之鏡,構建起以「感發」為核心的詩學體系。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振民論述了中華詩詞對中華民族文化品格的深遠意義,提出要像葉嘉瑩先生那樣,「把這門學問做深做透、做到極致」,讓中華詩教「在中華大地,在14億中國人當中去傳承、去傳播、去更深入地闡明,這樣才能夠有不斷的根、不盡的源和不滅的魂。」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