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注意到,有着「互聯網原住民」之稱的「00後」,近來有一部分人開始從線上消費轉戰線下逛街了。
「二次元街區」成為城市新地標,IP聯名快閃活動人氣火爆,商場變身融合社交、文化、購物的生活「體驗場」……記者走訪發現,多地商場正通過煥新改造吸引年輕客群,尋求突圍。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調查顯示,2024年,66%的受訪企業表示調改升級事件同比增多。什麼樣的「爆改」,能真正贏得消費者青睞?
傳統商場變得時尚、輕盈
冬日的北京寒風凜冽,王府井喜悅購物中心裏卻是人氣爆滿的火熱景象:1萬多平方米的「二次元主題街區」人頭攢動,不少商店門前排起長隊,年輕人興奮地抽取盲盒、交換「穀子」。
由「北京新燕莎金街購物中心」升級改造而來,王府井喜悅購物中心自2023年底亮相以來,迅速成為「Z世代」消費者追逐的潮流新地標。「喜悅的二次元商店特別集中,我和朋友幾乎每周末都來買IP周邊。」「00後」女生齊玥含說。
「我們引入國潮文化、二次元、獨立主理人品牌,打破傳統商場『老舊』的刻板印象,營造年輕、時尚、潮流的體驗空間。」王府井喜悅購物中心總經理助理張孟久說,今年以來商場銷售額和客流顯著提升。
當前,不少傳統百貨正通過提升「IP濃度」、打造二次元業態等方式,吸引年輕消費者「重返商場」。
例如,上海百聯ZX創趣場聚焦二次元經濟,引入動漫周邊、IP主題餐廳等新業態,2024年舉辦各類活動近700場,全年銷售額同比增長70%,客流同比上升40%,會員數超26萬。
2024年,我國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百貨店、品牌專賣店零售額分別下降2.4%、0.4%。商場頻頻「爆改」,是傳統商場面臨業態陳舊、缺乏活力困境而做出的應對之舉。
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提出,改造提升商業步行街和舊商業街區,完善配套設施,優化交通組織,提升公共空間品質,豐富商業業態,創新消費場景,推動文旅產業賦能城市更新。
放眼全國,多地商場紛紛開啟「爆改」模式——北京友誼商店定位「商業生活藝術中心」,營造「院落式商業空間」;巴黎春天上海淮海店以「IP共創」為特色,攜手潮玩品牌推出主題快閃活動;廣州友誼國金店引入廣州首家市內免稅店,打造「購物即旅行」的複合場景……
「消費需求向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發展,各地商場創新業態、豐富供給,不僅是擺脫經營困境之舉,更能通過供給側創新更好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鄒蘊涵說。
「流量密碼」是什麼?
當實體商業的增長點更多轉向存量改造與體驗升級,商場吸引消費者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提供升級體驗——
趣味雜貨鋪裏,諧音梗洗碗貼、「多巴胺帆布包」銷售火爆;走進香氛品牌「蓬鬆」門店,個性香水、居室無火香氛用氣味串聯情緒;迪士尼商店快閃店北京首店內,近400平方米的沉浸式空間為消費者帶來別樣的「IP之旅」……
在張孟久看來,王府井喜悅的「流量密碼」很簡單:「情緒」和「體驗」。
麥肯錫發布的《2024年中國消費趨勢調研》顯示,64%的消費者更加看重精神消費,年輕消費者對精神消費的重視程度更高。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劉方表示,在網購發達的今天,消費者對線下商業的需求已從「購買商品」轉向「獲得體驗」,從「品牌齊全」轉向「個性適配」,創新業態與場景成為激活實體零售的關鍵所在。
延伸空間功能——
步入廣州市天河區的正佳廣場,宛如走進一座微縮的城市樂園:一側是深海藍幕下徜徉的鯨影,情侶在「海底世界」前駐足合影;另一側,孩子們裹着棉服在冰雪世界裏嬉戲笑鬧。消費者購買的不只是某件商品,還是一份美好的記憶。
對物理空間進行功能延伸和拓展,更多商場從單純的「賣場」升級為融合社交、文化、消費為一體的城市生活中心。
「我們在商場裏引入聲樂、舞蹈、書法教室,滿足老年人上課、交友等社交需求,把傳統『商品羅列式』百貨轉型為『場景體驗式』社交空間,目前銀髮消費客群佔比超七成。」重慶重百九龍百貨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國文說。
提升服務柔性——
位於北京朝陽區的藍色港灣內,外國遊客在支付寶綁定境外銀行卡後,用手機就能實現掃碼支付,整個過程十分「絲滑」。「除了支付更加便捷,我們還設置了雙語服務台,為遊客提供雙語菜單。」藍色港灣副總經理鄭哲倫說。
南寧百貨設立離境退稅服務專區,提供多語種指引和「即買即退」服務;蘭州萬象城打造寵物友好空間,配備寵物友好電梯;武漢金銀湖萬達廣場推出「無門檻免費停車3小時」……更多商場以暖心服務舉措,構築差異化競爭優勢。
「實體商業的困局,本質上是傳統商業模式與時代需求的脫節。真正抓住消費者對線下的需求和痛點,才能實現突圍和重生。」鄒蘊涵說。
讓「流量」變「留量」
不少商場在改造後客流提升,但如何保持競爭優勢、實現持續盈利,讓「流量」變「留量」,仍是實體商業需要解決的深層課題。
業內人士指出,一些商場在改造中定位模糊,有的扎堆跟風二次元等熱點,導致同質化嚴重;有的改造僅限於硬件層面,經營思維依然停留在「老把式」,缺乏運營支撐的「爆改」項目,往往只能靠初期熱度維持數月,最終因流量枯竭而再次被市場淘汰。
在張孟久看來,無論哪種業態,關鍵是讀懂「人」的需求。「每個垂直領域都可能是一片藍海,最重要的是以優質商品和服務,滿足目標客群的期待。」
改造的高成本也是現實挑戰。外立面改造、智能化運營體系升級、品牌池更新帶來的招商折損等都會增加運營成本,「投入高、回報慢」成為不少商場面臨的新難題。
位於西安市解放路商圈的民生百貨探索了新的「解題思路」。「我們用『商辦同樓』思路改造,1至4層保留商業,5至7層改為商務辦公,8至14層配套酒店式公寓。通過導入產業盤活閒置面積,既分攤了改造成本,還進一步帶旺人氣,激活新的消費增量。」民生百貨解放路店總經理雎海燕說。
鄒蘊涵建議,商場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分析消費行為偏好、銷售數據等指標,實現精準營銷,進一步提升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
「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在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試點城市建設中,指導各地統籌使用中央財政資金,充分發揮各類金融工具作用,推動城市商業設施優化調整、改造升級,為城市商業轉型提質提供長效支持。」商務部流通發展司一級巡視員張祥說。
(來源:新華社)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