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際人工智能科學家大會暨中關村兩院智能科學系統成果發布會昨天(23日)在北京舉行。大會聚焦「AI驅動科研創新」,來自國內外的多學科領域專家會聚一堂,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在未來科技發展中發揮的重要價值。
聚焦「AI 科學家」核心主題,本屆大會探討AI從輔助科研,到智能科研「夥伴」的可能性。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我們正在研究「智能材料」與「動態材料」,它們可以自修復、具備類似生物系統的功能。比如汽車劃傷後材料能自行修補。這些複雜系統用傳統方法難以設計,但機器學習能幫上很大忙。
會上,「全球首個助力科研人才全流程培養的科研智能體系統」正式發布。這個系統的目標是成為青年科學家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共創夥伴」。
該系統構建了一套貫穿科研全流程的智能支撐體系,已深度融入從文獻調研、創意構思、實驗設計到論文撰寫的科研全流程,系統構建了從全球知名科學家到教師、科研人員的數字孿生智能體,可以陪伴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同參與科研,給出啟發和建議,並與學生共同成長。
北京中關村學院院長 劉鐵岩:人工智能可以查遍網上所有的文獻,人工智能可以幫他們總結,同時人工智能還可以幫助同學們淬鍊自己的觀點。有可能會發現這個想法已經是非常陳舊的想法,只是同學們不知道,這些都對同學們提高自己的科研素養非常有幫助,讓他們的知識面變得更寬闊,幫助他們找到解決未來問題的新的研究方向。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文劼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