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以千年匠心探尋蒼穹 《中華考工記》走進航天工業

2025-11-23 12:08:59 神州

2500多年前,《考工記》所記載的「天有時」深刻凝聚了古人順應天時、洞察天象的智慧。從屈原《天問》對蒼穹的深沉求索,到「天問一號」奔赴火星的鏗鏘回答——中國人的航天夢,是深植於文明血脈的匠心與勇氣,這份跨越千年的星火生生不息。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攝製的首檔工業文化節目《中華考工記》,將於11月23日20:00檔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推出航天工業篇,央視頻全網獨家首播。

本期節目聚焦中國航天工業,總台主持人龍洋、王嘉寧,中國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天問一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物理學會科普委員會主任魏紅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李亮,以及航天員葉光富,演員高圓圓、許亞軍,歌手鄭棋元帶領觀眾一起追溯古代考工智慧,見證當代工業之美。

從「天問」到「天宮」 一場跨越千年的匠心奔赴

從《考工記》「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的方位測定之法到「牽星板」的精密刻度;從張衡渾天儀到《武備志》記載的「火龍出水」——這些跨越千年的造物實踐,無不彰顯着中國先民對宇宙的系統觀察、對技術的匠心打磨。

不只是造物實踐,更有詩意的寄託。蘇軾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以浪漫筆觸勾勒出天上宮闕的瑰麗想像。節目中,音詩畫《考工·天有時》以此詞意為魂,讓人間詩意與天上宮闕在舞姿中交匯相融,完成一場「天時地氣」與「材美工巧」相融的藝術對話。

古人兼具科學精神與浪漫情懷的探索,不僅孕育了中華民族觀察宇宙、利用自然的技術萌芽,更將「探索未知、追求極致」的基因刻入文明血脈。

「胖五」火箭 一場超90%新技術的極限挑戰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胖五」)以超90%的新技術佔比,寫下中國航天自主創新濃墨重彩的一筆。高比例新技術不僅是對技術邊界的果敢突破,更經過千錘百鍊的驗證與打磨,實現了創新高度與運行穩定的雙重跨越,盡顯大國重器的硬核底氣。

作為火箭的「動力心臟」,發動機研製是核心攻堅點。「胖五」芯級搭載的兩台50噸級氫氧發動機,成功將我國氫氧發動機推力提升8倍,為深空探測注入澎湃動能;助推器配備的8台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產生的壓強足以將上海黃浦江的水推送至5000米高的青藏高原,讓「胖五」成為名副其實的航天「大力士」。

火箭自身每減重1公斤,就能多提升1公斤有效載荷。為此,科研團隊對「胖五」展開「斤斤計較」的減重攻堅。從結構優化到材料革新,「胖五」火箭研製的每一處細節都追求極致。

閃耀蒼穹的「中國星」 北斗「指路」 高分「觀地」

北斗指引前路,高分洞察山河。中國衛星網絡,正將古老智慧寫入廣袤星河。

北斗系統以全球首創的混合軌道,實現從區域服務到厘米級精度的跨越,未來更將融合地基與低軌增強系統,構建天地一體的高精度網絡,讓「中國星」持續閃耀蒼穹;高分衛星家族「七兄弟」則各展所長,協同觀測,使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數據自給率突破90%,山河微毫,盡收眼底。

北斗指引方向,高分盡覽山河。它們共同織就空天一體、通覽萬象的「中國星網」,為千年天問與地誌,寫下這個時代最硬核的回應。

中國空間站在太空「搭積木」 從「天宮」築夢到大地生花

首部在外太空實景拍攝8K影片《窗外是藍星》,讓觀眾窺見太空生活的細節。節目現場,兩次執行空間站任務的航天員葉光富帶觀眾深入了解中國空間站的故事。

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標誌着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圓滿完成「三步走」戰略目標、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新階段。這座「太空家園」採用模塊化設計理念,核心是一個「拚」字: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與夢天實驗艙在軌精準對接成T字構型。各艙段遵循統一接口標準,可獨立飛行,也能無縫連接。這份成果,是航天人從青絲到白髮、從圖紙到星河「拚」就的。

「我沒有時間考慮過去,我只考慮未來。」錢學森的話,詮釋了中國航天的精神底色。11月23日,《中華考工記》邀您一同見證中國航天工業如何在浩瀚宇宙間續寫傳奇!

(來源:央視一套)

責任編輯: 文劼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