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任芳頡、凱雷)當地時間11月19日,荷蘭經濟大臣卡雷曼斯的一紙聲明,為持續近兩個月的安世半導體爭端帶來關鍵轉折——荷蘭政府停止接管歐洲芯片製造商安世半導體(Nexperia),並將公司控制權歸還給其中國母企聞泰科技。回溯往昔加拿大扣押孟晚舟的荒唐鬧劇,再看如今「安世之亂」的荒誕離奇,前有加拿大,現有荷蘭,甘願淪為美國的馬前卒,以所謂「長臂管轄」「穿透性規則」等霸權工具為武器,肆意實施政治操縱,妄圖攪亂國際秩序,最終因違背市場規律和國際規則而被迫止損,改弦更張。中方最新立場擲地有聲,荷蘭的錯誤行徑必須得到徹底解決,政治操縱惡果終將自食,這無疑是給國際霸權的追隨者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政治力量介入經濟領域
有外國評論宣稱這是荷蘭政府的「善意展現」,也有輿論認為這是中美博弈與轉圜點醒了歐洲「小弟」。但梳理事件全貌可見,這場風波本質是政治力量介入經濟領域的典型案例。與當年加拿大拘押華為高管不同,荷蘭此次直接針對企業控制權採取行動,以「國家安全」為由凍結安世半導體全球30個主體運營,甚至推動法庭暫停中國籍CEO職務,這類舉措已觸及國際商業合作的底線共識。
事件的核心爭議點清晰可循。9月底荷蘭經濟部啟動干預後,荷蘭安世以「當地管理層未遵守合同付款條件」為由停止向東莞工廠供料,而安世中國方面隨即澄清,相關指控並無依據,反而是荷蘭方欠款10億元人民幣。如此行徑,何談誠信與規則?各執一詞的背後,是政治干預對商業契約精神的衝擊——荷蘭官方聲稱「防止技術依賴」的理由,並未得到國際產業界的廣泛認同。
市場規律與中方的堅定立場,共同推動了事件的轉折。荷蘭跟隨美國步伐在「十一」假期前啟動相關措施後,中方隨即採取了一系列合規反制舉措:10月4日,中方依法禁止安世半導體部分產品出口,而該企業近八成產品需在中國完成封裝測試,直接導致歐美車企面臨芯片供應壓力;10月中旬,中國商務部調整稀土出口配額,對半導體製造必需的重稀土加強管制。多重因素疊加下,安世半導體全球芯片供應量銳減六成。
尚未糾正法庭裁決
更令荷蘭尷尬的是,在中美元首韓國釜山會晤後,當地時間11月10日,美國暫停實施「50%穿透性規則」。「莊家」風向變了,荷蘭此舉無疑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反觀中國在此次事件中始終保持理性克制,對於符合規定的民用半導體產品出口持續給予豁免,以實際行動緩解全球供應鏈壓力。這種負責任的態度,與部分國家動輒動用行政力量干預企業運營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
當前事件的解決仍需進一步推進。安世半導體母公司聞泰科技指出,荷蘭僅暫停行政令,尚未糾正法庭此前關於企業控制權的裁決,問題核心仍未完全解決。正如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所言,中方歡迎荷方暫停行政令的舉措,但距離徹底解決問題還有差距。
從孟晚舟事件到安世風波,國際社會愈發清晰地認識到,違背市場規律和國際規則的行政干預,終將在市場規律和國際規則面前碰壁。中國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的立場堅定,更致力於通過對話協商構建公平的國際經貿環境。期待荷方繼續展現誠意,通過切實行動解決遺留問題,更希望各國能以此為鑒,莫做國際霸權的打手與工具,共同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經貿秩序,為全球產供鏈穩定注入確定性。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