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兩院新增144院士 47歲電磁發射專家當選 寧德時代等民企專家亦入選

2025-11-22 07:59:11 神州
●從事電磁發射理論與技術研究的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魯軍勇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網上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出爐。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21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選結果,分別選舉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7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1人。本次院士增選中,多位以科技守護國家安全的「鑄劍者」、產業技術前沿的「弄潮兒」、扎根基層的「實踐者」當選為新院士。其中,從事電磁發射理論與技術研究的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魯軍勇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受到輿論廣泛關注。

中國院士制度是黨和國家為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導向,凝聚優秀人才服務國家設立的一項重要制度。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2025年兩院院士增選工作於今年4月25日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額各不超過100名。

60歲(含)以下新院士佔比67.1%

今次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數學物理學部14人,化學部11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9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1人,技術科學部15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7.2歲,最小年齡44歲,最大年齡66歲,60歲(含)以下的佔67.1%。女性科學家有5人當選。本次增選後,中國科學院共有院士908位。

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1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9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10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12人,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7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6人,農業學部8人,醫藥衞生學部8人。本次增選後,中國工程院共有院士1,002位。

優化院士隊伍年齡結構行業布局

中國工程院表示,一批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擔綱重大工程、承擔重大科研任務的優秀專家當選,來自寧德時代、比亞迪等民營科技領軍企業的優秀專家當選,6位扎根西部邊遠地區的優秀專家當選,8位優秀的女性科學家當選。通過本次院士增選,進一步優化了院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科、地區和行業布局。

●殲-35艦載戰鬥機在海軍福建艦電磁彈射起飛,這是戰機離艦瞬間。 資料圖片

魯軍勇研究電磁發射20餘年

在本次兩院院士增選中,新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的魯軍勇引起輿論廣泛關注。據報道,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魯軍勇出生於1978年,現年47歲。

11月5日,中國第一艘電磁彈射型航空母艦福建艦交付入列。魯軍勇在接受採訪時說,福建艦是全球首艘常規動力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電磁彈射系統作為中國自主設計、自主研發、自主製造的航母核心設備,從項目立項到系統上艦,從靜態試驗到彈射成功,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堅守着每一個日夜。「今天我們看到艦載機彈射起飛的時間只有2秒,但為了這一刻足足堅守了20多年。」他說。

有報道稱,作為馬偉明院士創新團隊的一員,魯軍勇長期致力於電磁發射技術研究,帶領團隊在特種直線電機、高能脈衝儲能等關鍵領域實現了一系列原創性突破,為福建艦多項核心系統的研發攻堅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總指揮王珏當選

另據統計,備受關注的軍工行業,有4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胖五」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總指揮王珏是此次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帶領團隊攻克長征五號12大類247項關鍵技術,曾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

中國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實驗項目(JUNA)首席科學家柳衛平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位於2,400米下的錦屏深地實驗室,主持建設了世界上最強流的深地加速器。

五供職香港科學家入選外籍院士

本次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增選中,有5位具有香港工作背景的科學家當選外籍院士。他們分別是當選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外籍院士的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郭毅可;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黃捷;香港大學副校長申作軍教授;嶺南大學數據科學學院院長及工業數據科學學部講座教授宋永端。此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座教授、副校長朱世平當選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的外籍院士。

衷心感謝中國工程院給予肯定

申作軍表示,非常榮幸獲選為中國工程院的外籍院士,認為這份殊榮是對他和團隊在創科領域的莫大肯定,也為他們的研究注入了強大動力。 他衷心感謝中國工程院、香港大學團隊及合作夥伴的支援,又指未來會繼續推動人工智能與供應鏈優化技術的發展,促進產學研協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實用方案,為國家乃至全球的創科生態圈作出貢獻。

黃捷表示,非常高興收到這個好消息,認為當選是莫大的榮幸,「我懷着深深的感激和謙遜接受這一殊榮。我由衷感謝我的朋友、同事和家人一直以來堅定不移的支持,也特別感謝中國工程院各位院士對我的極大信任。」

郭毅可表示,衷心感謝中國工程院給予的肯定,對能夠當選外籍院士非常榮幸,認為這份殊榮不僅是對其個人科研工作的鼓勵,更是對團隊與所有合作夥伴共同努力的認可,「我也感謝香港給了我一個為科學發展作貢獻的寬廣的舞台,未來我將秉持初心,致力推動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研究,積極促進跨學科及國際合作,為工程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貢獻所長。」

本次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增選,五位在香港工作的科學家入選,規模超過以往。

五位科學家都出生在內地

這五位科學家都是出生在內地,在內地接受教育後出國留學,並曾在國外科研機構擁有供職經歷的知名學者。他們都與內地科研機構有着密切的合作關係,為推動兩地科技交流作出過諸多貢獻。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增選的現行規定指出,「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學技術水平和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作出貢獻或在促進我國工程科學技術界國際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國籍專家、學者,可被提名為外籍院士候選人」。在對外籍院士候選人評審方面,主要圍繞其工程科學技術水平、國際聲譽、學術地位、對中國工程科技事業發展和促進中國工程科技界國際交往方面的貢獻等進行。對於長期在中國全職工作的外籍院士候選人,着重看其對中國工程科技事業的實質性貢獻。

責任編輯: 張岩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