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 )「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發現的世界,一個星球的世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在上海復旦大學「浦江科學大師講壇」上以「系外行星革命及其對宇宙生命的影響」為題,帶領聽眾開啟了一場關於天體物理學的奇妙之旅。世界上真的存在外星人嗎?他們會像《三體》小說中描繪的一樣影響我們的生活嗎?面對來自聽眾的提問,奎洛茲給出了堅定的回答:「我認為地球以外存在生命,有如此多的行星,那裏一定有生命,這種生命可能只是細菌的痕迹。但在銀河系中,我們是稀有的,可能是唯一意識到宇宙存在的智慧生命。」
1995年,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奎洛茲與導師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共同發現了首顆太陽系外繞恒星運行的行星。這項發現引發了天文學領域的革命,並推動了系外行星研究這一領域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對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認知。宇宙中到底還有沒有其他生命存在?這個宏大且根本的命題,是奎洛茲近年來深耕的研究方向。不過他強調,尋找人類下一個居住地絕不是他的最終目的。「我們共同擁有一個偉大的星球——地球,探索系外行星的目的絕不是為了離開家園,而是為了在地球上和平生活。這裏是人類的家。」
「沒有證據,不代表不存在」
奎洛茲將研究方向轉向了類地行星的探測與宇宙生命的探索,儘管至今沒有發現地外生命的直接證據,但他是一位堅定的「樂觀探索者」。「沒有證據,不代表不存在(Absence of evidence is not evidence of absence)。」他以康威生命遊戲舉例說明,雖然我們可以輕鬆預測出許多種演變結果,但總體而言,我們無法在一開始就判定一個模式的命運。如果先入為主地認為地球生命是進化塑造的獨特產物,就很容易掉入「奇點陷阱」。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顯著改變了地球的大氣成分。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技術是否能夠區分一顆擁有工業化文明的行星和一顆沒有工業化文明的行星?奎洛茲認為,從技術層面來說,只要探測器足夠靈敏,我們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科學界也確實在思考如何探測其它星球上的技術活動痕迹。比如最極端的情況,就是一個星球上爆發了核戰爭,其大氣中會殘留獨特的放射性同位素,但他希望這種情況永遠不會發生。
比起生命痕迹,技術痕迹的探測更加困難。因為技術活動持續時間較短,強度可能較弱,難以和自然活動相區分;而且技術文明本身就可能是宇宙中的稀有事件。生命可能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但生命演化出能夠進行技術活動、具有宇宙意識的物種,概率可能非常低。「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能夠擁有技術文明、能夠思考宇宙的奧秘,是非常幸運的——這是一份禮物,我們應該珍惜它。」他說。
「有如此多的行星,那裏一定有生命」
作為一名科學家,奎洛茲也熱愛閱讀科幻小說、觀看科幻電影,尤其喜歡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電影。他認為科幻的目的不在於提供一份「right or wrong」的答案,而是試圖探討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
那麼,世界上真的存在外星人嗎?他們會像《三體》小說中描繪的一樣影響我們的生活嗎?對此,奎洛茲給出了堅定的回答:「我認為地球以外存在生命,因為我無法相信生命在地球上是獨一無二的,有如此多的行星,那裏一定有生命,這種生命可能只是細菌的痕迹。但在銀河系中,我們是稀有的,可能是唯一意識到宇宙存在的智慧生命。」
「人生在前方,而非在過往」
「您為何選擇了天體物理學作為自己的研究領域?」面對現場學生提問,奎洛茲分享,他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而且對於大學專業還有些「選擇恐懼症」。
高中時,他的物理和數學都學得不錯,因此他在大學很自然地選擇了物理學。而選擇天體物理學研究,則主要是因為他是個熱愛戶外運動的人。「做粒子物理學就要一直待在實驗室裏,見不到陽光。做天文研究還可以經常爬山。」他笑着坦言。
當年,奎洛茲在博士生階段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令整個天文學界震動。有聽眾好奇,為何他在如此年輕的時候就有此成就。奎洛茲分享到,對科學的好奇心是他前進的最大動力。「如果你擁有強烈的熱情,那麼你在工作中更可能取得成功」,他鼓勵年輕學子們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因為「人生在前方,而非在過往。」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