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11月12日,歷史最長的美國政府43天「停擺」終於結束。危機暫時解除,但無論是美國官方的財政報告,還是政客的總結,或是民眾的評論,都凸顯出這次「停擺」造成的很多損害已無法恢復。
「永久虧掉一艘航母錢」
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10月底的計算,6周「停擺」使得美國第四季度的年化GDP增速被拉低1.5個百分點,其中約70至1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是不可逆的,畢竟拖欠的工資和救濟金可以補發,但「停擺」期間機場取消的航班、商店餐館損失的營業額、景點關門失去的收入,都是難以日後彌補的。
作為對比,美軍最新最大的航母「福特號」造價約130億美元,也就是說一次政府「停擺」就讓美國永久損失了差不多能造一艘航母的錢。
在地方層面,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損失尤其慘重。當地四成以上的勞動人口是政府僱員,這些人被停薪四十多天,「帶崩了本地消費」。有商戶抱怨說,自己的餐館在政府「停擺」期間營業額下降了50%。
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在11月暴跌至三年低點,較上月下降6%,較去年同期下降近30%。
「災後重建」才剛剛開始
政客們同意重新「開門」,不等於政府就立即從「停擺」中恢復。各機構要完成人員召回、班次重置與補發工資的核對等工作,統計與監管口徑在「停擺」期間的「黑屏數據」也需要在短時間內密集上線,這些「起床工作」要花費幾天時間,且失誤在所難免。白宮表示,關於10月份通脹和勞動力市場的兩份重要政府報告「可能永遠不會」發布。
一天取消或延誤上萬架次航班的情況要改善也得有個過程。美國機場與空管系統從「限量運行」到常態化需要花費幾天時間進行調度磨合,各方均發出提醒,短期內仍可能出現航班延誤和取消的情況。
財政方面,此前暫停的政府採購、撥款、審批與執法檢查都需要進行批量的追趕補課,從法院事務到食品藥品審批,再到金融證券審查等,都會迎來密集的工作排期,美國政府和承包商的現金流壓力也會集中暴露。理順這些事情,可能需要花費數周時間。
距離下次「停擺」可能不到3個月
雖然這次創紀錄的「停擺」剛剛結束,但美國觸發「停擺」的政治機制沒變,兩黨的爭鬥沒變,下次「停擺」已經在路上了。
這次的臨時撥款法案只能維持政府運行到明年1月30日,距今不到3個月。屆時如果兩黨談不攏新的預算,那美國政府就又要「停擺」。二百萬聯邦僱員又要被停薪,航班又要大面積延誤,博物館和國家公園也又要關閉。
兩黨爭鬥的核心問題並未解決:即延長奧巴馬醫保補貼。民主黨此前曾警告,如果國會不採取行動,數百萬美國人的醫保保費和自付費用將大幅上漲。
對此,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共和黨人約翰·圖恩向民主黨人承諾,最遲在12月第二周,將就延長即將於年底到期的《平價醫療法案》加強型補貼進行投票。而眾議院多數黨領袖約翰遜則拒絕承諾在眾議院舉行任何投票。
但已有共和黨人發出警告,如果不採取行動防止醫保費用大幅上漲,共和黨會在未來的中期選舉中遭受重創。
外界普遍注意到,美國兩黨能達成共識的難度越來越大。少數民主黨人選擇和共和黨合作「重啟」政府後,民主党參議院領袖舒默成了 「眾矢之的」,大量民主黨人要求他辭職,因為他 「沒攔住溫和派向共和黨倒戈」。在激進派眼中,哪怕讓政府繼續「停擺」,也決不能向對手妥協。
有人指出,維持政府運轉和維持自己政治地位這兩者中,美國政壇領袖們現在只能選一個。在這種趨勢下,3個月後的下一次「停擺」危機,美國又將如何應對?
相關閱讀: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