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孫曉旭)利記集團行政總裁陳婉珊昨在金發局大宗商品業界交流會上指出,香港憑藉金融基建、監管體系及毗鄰中國實體市場的優勢,具備成為大宗商品交易樞紐的獨特條件,並倡議以高價值金屬及電池材料作為市場發展的優先領域。
陳婉珊表示,作為扎根香港近80年的金屬商品企業,利記深信香港能有效連結中國內地與亞洲、中亞及中東的生產商與消費市場。她呼應研報建議,主張香港應聚焦銅、鋁、鎳等高價值基礎金屬,同時拓展鋰、鈷等電池材料交易,以配合全球能源轉型與綠色製造需求。
強調實物交割機制是關鍵
針對實體與期貨市場的協同發展,陳婉珊強調實物交割機制是關鍵。她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在港設立倉庫為例,說明若能設計小合約規模、多幣種結算及靈活交割安排的期貨產品,將更能貼近實體產業的風險管理與生產調度需求,促進跨境市場參與。
金杜律師事務所(香港)合夥人馬紹基則指出,香港具備發展為國際大宗商品交易樞紐的成熟法律與監管基礎,但需針對交易所設立規則、監管機構定位及國際標準接軌等關鍵領域進行制度優化,以全面釋放市場潛力。他強調,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堅持普通法體系,為商品所有權、合約執行與國際判決認證提供明確法律框架,現有「債券通」「股票通」等跨境聯通機制,均可作為商品市場發展的基礎。
美國銀行董事總經理暨亞太區全球商品主管卓慶祟表示,香港需建構「節點與鏈路」多元化的貿易融資生態系統,並善用數字工具與地理優勢,以解決中小型貿易商面臨的流動性挑戰與供應鏈複雜性問題。
港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優勢
卓慶祟指,香港在打造大宗商品市場方面,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三大優勢:與中國、日韓、東協等主要商品消費市場處於同一地區,利於價格發現;地利即香港具完備金融基建與LME倉儲設施,可發展實物交割樞紐;多元文化環境則能匯聚交易商、銀行與供應鏈專業人才。
與會專家認為,香港在亞洲大宗商品定價權與交易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整合監管、強化實體貿易基礎、聚焦優勢商品領域,推動「大宗商品通」機制,將是打造大宗商品交易樞紐的重要戰略路徑。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