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布局綜合加能站 打造國際氫能示範之都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下,氫能因兼具清潔與高效,正成為推動碳中和的重要選項。對香港而言,土地資源有限、交通需求龐大,如何在高效率與低碳排放之間找到平衡,將直接影響「2050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在這個講求高效率的應用場景中,時間便是決定使用的因素,因此綜合加能站就變成理想選項。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兼零售業務部總經理潘建邦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氫能將成為香港能源結構升級的關鍵一環,而中石化正積極推動從制氫到應用的全鏈條布局,助力香港打造「油、氣、氫、電」一體化的綜合加能站示範場景,提升綠色能源轉型效率,協助香港打造「國際氫能示範之都」。●香港文匯報記者 孫曉旭、黎梓田
潘建邦表示,氫能作為一種兼具清潔與高效的新能源,將在香港邁向2050碳中和的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中石化正加快建設加氫基礎設施,探索光伏、甲醇及氨製氫等技術可行性,並積極與香港特區政府「氫能源跨部門工作小組」對接,推動氫燃料車應用,助力香港打造「油、氣、氫、電」一體化的綜合加能站示範場景,提升綠色能源轉型效率。氫燃料電池車在運行過程中僅排出純水,不產生碳排放,是名副其實的清潔能源。加氫方式亦與傳統加油類似,只需5至10分鐘便可完成,續航力達500至600公里,遠勝電動車長時間充電的限制。
加氫10分鐘續航600公里 運作效率高
「香港是一個講求高效率的城市,特別是巴士、貨車、旅遊巴等商用車輛,根本無法停下來等待30分鐘甚至更久去充電。氫能正好補足電動車在充電耗時方面的不足。」他強調,氫能不僅適合大型車輛,私家車、小巴、的士等中小型車輛同樣具備應用潛力。
目前,中石化已於元朗凹頭營運香港首個公眾加氫站,每日加氫能力達1,000公斤,可滿足多輛巴士及環衛車運行需求。潘建邦透露,公司亦正逐步探索升級,包括增設高速充電樁,打造「油、氣、氫、電」一站式供能的「綜合能源站」。在香港土地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綜合能源站」將是最合理的發展方向,「市民不用再為去哪裏加油、充電或加氫而煩惱,一個能源站就能滿足不同能源需求。」若能成功推廣,香港有望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示範城市,並在新能源領域發揮「超級增值人」的作用。
運輸成本貴 研「本地產本地用」
在氫氣供應方面,中石化計劃於新疆庫車和內蒙古鄂爾多斯建設萬噸級綠氫項目,屬全球領先規模。潘建邦指出,雖然內地資源豐富,但輸送氫氣到香港成本高昂,故公司正研究利用香港部分閒置土地安裝光伏板,以本地綠電製氫,實現「本地產、本地用」。此外,中石化亦與中華煤氣緊密合作,探討利用煤氣管道中氫氣成分,並考慮透過甲醇、氨等氫載體的製氫方式,進一步提升氫氣儲運安全性與靈活性。
潘建邦坦言,氫能推廣最大挑戰並非技術,而在於土地限制、法規完善程度及市民使用習慣的改變。「香港法規嚴謹,新事物需經過謹慎立法與規劃。同時,市民要逐步從熟悉的燃油或電動車過渡到氫能車,才能形成市場基礎。」他表示,中石化正協助部分物流公司和旅遊巴士企業申請示範項目,並與政府跨部門小組保持溝通,期望逐步拓展氫能應用範圍,加快落地步伐。
談及長遠願景,潘建邦強調,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完全具備成為氫能「國際展示窗口」的條件。「若能在香港建立完整的氫能產業鏈,從製氫、加氫到應用一體化,將具備強大示範效應,既能吸引國際合作夥伴來港觀摩,也可將成熟技術輸出至『一帶一路』等沿線國家。」他補充,氫能發展不僅有助香港實現碳中和,亦能帶動本地新能源高增值產業,推動經濟轉型。「氫能在香港仍處於起步階段,中石化將牽頭推動,讓氫能逐步走進市民生活。」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