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偉建,太盟投資集團(PAG)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中國私募投資市場的風雲人物之一,有「私募之王」之稱。其聲名之盛,事跡之傳奇,堪與紅杉集團沈南鵬、高瓴集團張磊等馳騁中國投資市場的高手並駕齊驅。
早前,單偉建的新作《撥開浮雲看中國》在香港出版,在聯合出版集團主辦、「一本讀書會」承辦的「單偉建:撥開浮雲看中國」講座活動中,他談寫作談讀書談人生。●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蔣湖
早在二三十年前,單偉建已率團隊相繼收購並改造了韓國第一銀行及深圳發展銀行,從而引起國際金融市場的關注。這兩起併購案,一個發生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正焦頭爛額的韓國,一個出現在當時尚封閉的中國國有金融行業嘗試引入國際投資者的21世紀之初,難度均可想而知,但單偉建團隊卻於電光石火間完成。這兩段往事,已被單偉建寫成兩本書:《金錢攻略》和《金錢風雲》。其洞燭先機之敏銳,戰略眼光之宏闊,投資布局之周密長遠,實施手段之雷霆萬鈞,於此均可見一斑。後來其參與創立的太盟投資集團,亦因有此類火中取粟般難度、但幸而成功的投資事件,被比為「亞洲小黑石」。
單偉建最新主導的一項巨型投資,同樣引起內地社會大眾的關注:一年半前的2024年3月,太盟投資集團聯合中信資本、阿布扎比投資局等投資機構,向大連新達盟注入600億元資本金,一舉拿下60%股權,而這家公司的大股東正是珠海萬達商管。簡單說來,就是太盟集團掌控了珠海萬達商管,而珠海萬達商管的實控人,已由知名企業家王健林變為了太盟的單偉建。萬達商管是個管理公司,管着遍布全國的500多家商業廣場,自身並不擁有任何房地產。是振衣撲火、一挽狂瀾的白衣騎士,還是渡人自溺、刀口舔血的匹馬過江,太盟此筆投資之成敗,或是觀察中國經濟未來起伏脈動的視角一隅。
不過,事件主角之一的單偉建先生卻是一派從容,他目光柔和,講話慢言輕語,舉止安穩平靜,哪像個需要殺伐決斷、大開大合、對億萬投資負責的企業家呢?分明是位剛從西方訪學歸來的大學教授、飽學鴻儒,和有高深修身功夫的禪定者。
這確是單先生的神奇之處。所謂「無故加之則不怒,猝然臨之而不驚」,他身處波詭雲譎、機遇與風險俱備的中國(包括亞洲)投資市場,所要面對的亦均是身經百戰、早已洞穿生死的沙場老將,怎麼還能保持這份從容與穩定,他是如何做到的?
時代浪潮與個人命運
不必諱言,這位亞洲私募市場風雲人物的際遇成就,曾引發海內外的蟬聲或巨浪。不過,一個小學沒畢業、不懂英文、16歲不到就到內蒙古戈壁苦寒之地「屯墾戍邊」多年、又幸運回到北京接受教育,之後行過千山萬水、從中國到美國最後落腳香港的大時代下的幸運兒,回望這一切時,其心中湧起的,想來一定不會是憤怒和怨尤,而應是自省與平靜。
這是筆者閱讀完他2020年出版的中文傳記《走出戈壁——我的中美故事》的一點感想。這固然是有學者意識和作者才能的單先生對內蒙古兵團知青一代命運的感性回望,想來多少也會有回應疑問、籌備上市的其他冷靜考量,他50歲前的經歷,本書中有充分披露,其中種種豐富細節和真實照片,充分展示出他的出身、勤奮、堅毅個性、學習能力和天降幸運。這本書也顯示出單偉建驚人的記憶力、冷幽默感、流暢的敘事才華,以及不動聲色的春秋筆力。這本書2019年先於美國推出英文版,當年就榮登《金融時報》「2019年十大好書」。
限於篇幅,本文只能引述幾處該書細節,以助讀者對這位人物的過往經歷有所了解。美國前聯邦儲備局主席珍妮特·耶倫曾是單偉建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碩士、博士時期的導師之一,在推薦序中耶倫寫到:
「1982年9月,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單偉建第一次出現在我的辦公室。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滿臉笑容,富有魅力。但看起來需要一頓飽餐,也需要剪個髮。」「我吃驚地發現,他居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數學訓練,小學之後整整十年,單偉建再也沒有機會上學。所有數學都是靠秉燭夜讀,自學而來。」
困厄時期普通人往往會陷入絕望、浪費時間,單偉建所做的,卻是在「每天幹活十多個小時、精疲力盡後,還在工棚裏捂着煤油燈(怕人看見),盡力看能找到的一切書,包括殺蟲劑手冊」。單偉建的英文啟蒙,也是依託自修一名內蒙古兵團時期落難老友寄來的英語配圖詞典完成。「我當時的想法是如果這輩子就沒什麼機會,扎根邊疆了,也沒什麼可後悔的,歷史上很多人都生不逢時。但如果一旦有機會,而自己沒有準備好,就只能怪自己。所以要時刻準備着。」這應該是單偉建奉行終生的座右銘。
1979年,「工農兵大學生」單偉建從對外經貿大學畢業並留校任教,後抓住機會出國深造。當時中美兩國的差異之大,今人看來已無法理解。單偉建描述:在美期間聽到人說「bullshit」二字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這玩意多珍貴啊!戈壁的冬天沒有暖氣,唯一的燃料就是乾牛糞,還需要每天花幾小時去收集,然後在睡覺前燒掉,這才有足夠熱量脫衣服過夜。
如果上天沒安排單偉建走後來的投資人道路,他至少會是一流的媒體評論員和寫作者。今年7月他新出版的著作《撥開浮雲看中國》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本書收錄了他過去幾十年在中外媒體上發表的多篇評論文章和思想隨筆,海外的多是西方最有影響力的報章雜誌,如《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外交事務》、《經濟學人》等,內地的也是《財經》、《南方周末》等知名媒體。
寫作的目的是填補歷史的空白
單偉建現任英國大英博物館董事、香港特首顧問團成員、香港交易所國際諮詢委員及阿里巴巴集團獨立董事,此前曾任新橋投資(TPG亞洲)執行合夥人、美國摩根銀行董事總經理兼中國業務首席代表、沃頓商學院教授,在當天的訪問及講座中,單偉建談到了自己對於寫作與閱讀的看法。
單偉建說,這個世界上,知識是學海無涯,很難說哪一本書對你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我不能說任何一本書對我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但可以說幾乎每一本書讀來恐怕都會對自己有所幫助,這就是『開卷有益』的意思。」他也分享了最近所讀之書:「我這個人讀書雜亂無章。有時是忽然發現一本書,有時是因在研究相關問題而專門去看這方面的書。我最近讀了一本英文版的書《Islam》,專門講伊斯蘭教的歷史。我恰巧看到這本書,而我對所有的宗教都非常感興趣,所以就讀了。我還讀了《Broken Threads》,意思是斷了的線。作者叫Mishal Husain,是Bloomberg的一名記者,她大概在一個月前採訪過我。我就讀了她的書,講她祖先如何從印度、巴基斯坦走出來。最近我還在研究和分析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所以我讀了大量的書。比較近的事我較為熟悉,以前的事我也都經歷過,但未必從各個角度了解當時發生的情況,所以現在要重新了解這段歷史。」
最近數年,單偉建先後出版了回憶錄《走出戈壁》、描述併購心得的《金錢攻略》、《金錢風雲》,以及最新的《撥開浮雲看中國》,投資工作如此繁忙,為何還要撥冗寫出這些著作,自然成為媒體關心的話題。
「第一本書《走出戈壁》我很早就想寫。我們這代人經歷了一段非常不尋常的歷史,中國從貧到富或者說相對富裕,這幾十年的變化太大了。我們以前在戈壁灘種地的時候,使用的是最原始的工具,勞動生產率也是最原始的,而現在我們進入了一個相對現代性的社會。這段經歷需要記錄。因為它是中國發展道路上的一個曲折,尤其曲折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像我差不多歲數的人,在我前後十年,基本上沒受過高等教育。我本人也沒有上過中學,小學畢業,後來去上大學,中間有十年就沒上學。要汲取這樣的經驗教訓。我的經歷又稍微有所不同,我不只經歷了失學、上山下鄉這樣的歷程,後來我又出國留學,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我要寫的是我這一代人所經歷的歷史經驗,但是能夠用英文把這一整段歷史都寫下來的是不多的,所以我寫了這本書。」
「我剛開始用英文寫,英文版出版後大概一兩年,用中文重寫了這本書,而中文版不是從英文版翻譯過來的。因為是我自己的作品,就不必忠實地翻譯它,而且英文讀者對時空背景的了解、語境和中文讀者是不一樣的。既然我熟悉兩種語言,我就用兩個不同的語言去寫這本書,寫作的目的是填補歷史的空白。歷史有兩種寫法,如果用目擊者的角度寫親身經歷的話,你就可以感受到那段歷史;《左傳》《史記》這樣的史書是提綱挈領式的,從非常宏觀的角度來寫,有的地方就一言帶過,你很難感受它。我覺得能夠感受到這段歷史也是很獨特的,這就是我為什麼寫這本書的原因。」單偉建說。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