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經濟學家
本欄9月份曾探討過A股「生肖行情」炒風有再現跡象。近日,「馬字輩」股票的集體上漲再次引起了市場的開注。2026年是農曆馬年,A股市場上名稱中含有「馬」字的公司共有29家,進入11月的兩個交易日,「馬字輩」股票全線上升,無一例外。這種現象延續了A股慣常的「生肖炒作」傳統,筆者特此再次提醒投資者,表面熱鬧的題材背後,往往潛藏風險與泡沫。
11月4日,A股三大指數整體調整,但「馬」相關個股卻明顯拉升,萬里馬20CM漲停,海馬汽車、天馬科技、神馬電力、福龍馬等紛紛漲停,玉馬科技、天馬新材、中馬傳動、萬馬股份、漢馬科技等錄得顯著升幅。
在筆者看來,生肖炒作之所以反覆上演,根本原因或在於投資者的從眾心理與情緒化操作。一方面,生肖在中國文化中象徵着吉祥、運勢與轉機,這種文化共識為炒作提供了情緒基礎。另一方面,A股中活躍的游資善於捕捉這種心理共鳴,通過集中拉升概念股製造「賺錢效應」,以吸引散戶跟風入場,形成短期上漲潮。但是,從投資邏輯看,生肖概念股上漲缺乏可持續性。注意到一些相關公司之間往往沒有產業關聯,也沒有業績支撐,僅因名稱中出現同一個字而被炒作。比如「海馬汽車」和「天馬科技」分屬完全不同的行業,僅憑名稱關聯進行聯動,本質上仍是無基本面支撐的題材投機。
背後恐潛藏三大隱患
從風險角度看,生肖炒作背後或潛藏三大隱患。其一,缺乏基本面支撐。多數「馬字輩」公司並未因農曆馬年的到來迎來業績改善,部分企業主營業務增長乏力、利潤下滑甚至虧損,但股價被短期情緒推高,估值迅速脫離合理區間。一旦情緒消退,股價便面臨劇烈回調。其二,游資炒作特徵明顯。觀察到,生肖題材啟動往往伴隨成交量激增、資金集中流入,但持續時間極短。游資拉高出貨後迅速撤離,散戶跟風被套的情況屢見不鮮。其三,監管趨嚴。近年來監管層對題材炒作、異常交易行為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對於無業績支撐、僅靠概念炒作拉升股價的公司,監管部門往往要求說明情況甚至發布風險提示,政策風險不可忽視。
不過,從市場文化角度看,生肖概念短期活躍並非全無意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資者對新年行情的樂觀預期,也體現了A股市場中小投資者的活躍特徵。但理性投資者應當認識到,生肖符號無法替代企業盈利能力,也無法構成可持續的投資邏輯。也就是說,任何脫離基本面和價值判斷的投資行為,最終都將淪為投機。
單純跟風 易錯過具價值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A股當前正處於結構性分化階段。宏觀經濟穩步恢復、產業轉型加速,真正具有長期價值的機會或仍在科技創新、綠色能源、高端製造等領域,而非名稱巧合的題材炒作。若投資者盲目追逐短期熱點,不僅難以分享經濟轉型紅利,反而容易陷入「追漲殺跌」的循環。因此,投資應建立在研究與判斷之上,而非運氣與情緒之上。歸根結底,企業的內在價值才是股價長期走勢的根基。若僅憑名字中的一個字或生肖符號判斷投資價值,無異於一場賭博。
作者為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