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魔法」只屬於幻想的領域。然而,隨着人工智能(AI)的急速發展,這種「魔法」正逐步化為現實,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日常及改變我們的生活。在瞬息萬變的香港,AI早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當我們使用地圖程式尋找最短路線、利用翻譯軟件即時交流,甚至在社交平台上接收個人化推薦時,AI早已在背後默默運作,塑造我們的資訊世界與生活節奏。
這股浪潮同樣席捲教育界,為「學、教、評」帶來無限可能,亦愈來愈多老師在不同的教育場合中分享如何利用AI促進學與教。同時,也促使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教與學的角色與關係。
在現今教界,這股「魔法」的力量尤為明顯,但隨之而來的隱憂亦不容忽視。AI生成內容的便捷,使其成為學生追求答案的「捷徑」。曾經在課堂上,我指導學生探討「科技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名學生其後利用AI生成了一份關於大灣區發展機遇的分析,看似內容充實,實則問題重重,細閱之下,便發現AI「幻覺」的情況——引用過時數據,甚至虛構部分合作協議內容。若學生缺乏辨識能力而全盤接收,將錯誤資訊視為真實,不僅無助於培養高階思維,反而可能鞏固錯誤認知,與教界近年強調的慎思明辨與資訊素養背道而馳。
面對AI的衝擊,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從「使用魔法」走向「駕馭魔法」。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Benjamin Bloom)提出的「布魯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提供了清晰方向。AI在「記憶」與「理解」等低層次認知任務中表現突出,如整理資料、歸納概念、生成摘要等;然而,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分析」「評鑑」與「創造」等高階思維,仍須由學生主導。
教師的角色不應是禁止AI,而是引導學生以更高層次的方式運用它。教師可以讓學生先以AI生成初稿,再透過「對話式學習」進行深化。學生可擔任「評估者」的角色,指出AI內容的偏頗與錯誤,查核其資料來源,並進一步優化論點,從中深化對知識的掌握。
AI發展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並正重塑未來的生活與工作模式。教育的本質,不在於讓學生在知識記憶上勝過AI,而在於培養他們獨特的人類智慧,包括創造力、同理心、倫理判斷與多角度思考。正如教育學者李·舒爾曼(Lee Shulman)所言,優秀的教學需要深厚的「學科教學知識」。
在AI時代,教育者更需發展新的「AI學科教學知識」,思考如何將AI作為學習夥伴,幫助學生慎思明辨、強化協作能力與激發創造力。未來的教育,不應只是教學生「如何使用AI」,而應教他們「如何與AI共學、共創」,才能讓學生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發揮獨特的人文價值,成為能駕馭科技、創造未來的學習者。
●魏文輝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教務主任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