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生活在香港——這曾是英國管治的地方,我們都習慣了一句「以英文為準」,顯示我們讀到的中文只表達概括意思無法律性,一直令中文矮人一等。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這句文字仍見出現,是香港人未對自我的民族感有足夠的重視?當局對民族意識未夠敏感?
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中央政府就有不同的決策,香港特區可作參考。中國商務部在10月9日發布2025年第61號公告,對含有中國成分的部分境外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第六條規定,境外特定出口經營者申請兩用物項(民用與軍用,現多指稀土)出口許可的有關文件以中文為準,並只能以國產軟件WPS格式申請(附件的物項列表)。
在大家都只關注到中國對稀土出口包括物料和技術的管制範圍和內容規定之時,大都忽略了細則中申請規定也改變了,必須以中文書寫,不能採用西方通用的Word或PDF格式,藉此把中文和中國習慣在國際商業舞台上起革命。
我這個在香港長大的人,當讀到「有關文件以中文為準」時,真是百感交集,心中叫「這一天竟來臨了」。
國弱經濟貧時,縱使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語文也不敢站出來。其實一個國家以本國語文作為溝通或官方媒介是最合理和自然不過的。例如法國在幾十年前開始,如要申請任何學術或商業的許可,必須請持有法國國家批出的翻譯牌照的公司或翻譯員,把相關證書或文件全部翻譯成法文,並蓋上印章。每份文件收費都不便宜,能考獲翻譯牌的就衣食不愁。
稀土申請必須用中文,無異中國藉語文作了一次極地反攻。一直以來世界商務體系幾乎都在使用英語,用西方範本、軟體、格式與規則。這次中國藉稀土順勢推翻了這以西方作主導的通用規則,重定主導權。
這申請流程,當然不能缺少懂中文的翻譯人員,也引申出新的職業機會,以及思想主導權了。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