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馬曉芳)2025寵物產業科技創新與投融資論壇7日在北京大興龐各莊西瓜小鎮舉行。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於康震現場發表《AI在獸醫科學和產業中應用》演講時指出,人工智能已深度滲透到獸醫科學研究與產業的多個領域,寵物數字身份體系在逐步成型,狗鼻紋(鼻子頂端的紋路)識別技術準確率可達99.3%,能有效解決保險同名不同寵的欺詐問題,同時實現疫苗接種、病歷記錄和保險的全鏈路管理。
伴隨人工智能發展,獸醫領域正經歷從經驗診療向數據驅動的範式革命。于康震指出,AI在疫病診斷研究的核心突破解決了傳統治療主觀依賴強、早期認知難、複雜病例解析慢的痛點,形成了多維度數據協同診斷體系。面向獸醫領域的垂直大模型通過融合海量專業知識與臨床數據,實現了症狀、影像、病理跨模態的推理。他介紹,福建農林大學聯合企業開發的大黃魚病害防控模型,對大黃魚常見病害的診斷準確率可超92%;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構建的雲端獸醫大模型,在基層豬場疫病初診複合率可達88%;寵物醫療領域的寵智靈大模型初診準確率能達到92%,對罕見病的識別準確率也能達89%。他表示,AI技術還可以將動物不可言說的健康狀況轉化為可量化的數據指標,實現疾病的早期預警。
于康震指出,寵物數字身份體系正在逐步成型,狗鼻紋識別技術準確率可達99.3%,為寵物建立微標識,解決保險同名不同寵的欺詐問題,同時實現疫苗接種、病歷記錄和保險的全鏈路管理。他介紹,中國農科院推出的AI+生豬健康感知預警平台,使養殖企業從人工巡檢轉向智能感知。
寵物可穿戴設備不僅能防止寵物丟失,更可全面監測寵物的生理指標,評估寵物健康狀況,及時發出疫病預警。于康震透露,2024年全球寵物可穿戴設備的銷售額達到了66億元人民幣。AI可穿戴設備與保險服務還可深度綁定,形成預防、保障的聯動模式,國內靈犀平台通過智能項圈記錄寵物睡眠、運動數據,結合品種、年齡生成個性化的營養方案,帶動後續診療、復購率提升了30%。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