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日月譚天 | 從大陸衛星拍到的台灣影像中 島內看到了什麼?

2025-11-08 11:18:51 新聞

日前,大陸商用衛星「吉林一號」發布了8張太空視角下台灣各地的高清衛星影像。這些圖片既涵蓋了兩岸同胞都熟知的日月潭、阿里山等風景名勝,還包括台北市、新竹科學園區等島內知名城市和半導體產業重鎮。畫面中湖光山色靈動鮮活,城市脈絡清晰鋪展,引發島內持續關注。「吉林一號」衛星的研製方、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張曉磊在接受譚主專訪時表示,對於寶島台灣的獨特人文景觀和自然景點,未來還會發布更多高清衛星影像。

島內媒體報道截圖

11月5日,國台辦新任發言人張晗在回答譚主「吉林一號」相關提問時說,這是「家的俯瞰」。不論是巍峨的萬里長城,還是秀美的日月潭;不論是高樓林立的上海,還是繁忙的台北港,都是祖國的錦繡河山,都是中華民族的美好家園。

從大陸衛星拍到的台灣影像中,島內看到了什麼?

關注「吉林一號」「硬實力」

連日來,台灣媒體跟進報道相關消息,政論節目圍繞政治、軍事等方面意涵展開解讀,許多島內網友留言讚嘆大陸科技先進,有的還在衛星圖中找起了自家的房子。譚主梳理發現,島內對「吉林一號」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島內媒體報道截圖

一是「硬實力」強。多家島內媒體以「把台灣看光光的大陸衛星『吉林一號』來頭曝光」為題,引述總台「看台海」報道稱,截至今年10月11日,「吉林一號」已完成第31次發射,在軌衛星數量增至141顆,成為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形成強大對地觀測能力。張曉磊指出,「吉林一號」可對全球任意地點實現每天38至40次重訪,「基本上可以做到想看哪裏就看哪裏」。

二是清晰度高。台軍退役將領張延廷在政論節目中表示,如今電子光學設備被安裝在低軌人造衛星上,清晰度已進入「以厘米為單位」的層級,過去放大後會模糊的細節,現在都能看得很清楚,「不要說道路,連巷子都可以看到」。台灣時事評論員唐湘龍說,「吉林一號」向島內民眾展示了大陸高精尖的太空衛星測繪能力,相信公布的影像只是大陸所掌握情況的很小一部分。

三是震懾力大。台灣時事評論員謝寒冰在島內節目中指出,大陸光是一個商用衛星就已經把台灣看得清清楚楚,軍用衛星的精度應該更高。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在大陸參訪時看到圖片,感嘆大陸衛星發達,強調台灣沒有能力打仗,台灣人民也不要打仗。島內網友的留言更直接:「一覽無遺,無所遁形」「衛星影像越清晰,『斬首』行動就越精準」「釋放出這些訊息,是在警告『台獨』勢力」。

感受聯結兩岸的大陸「軟實力」

誠如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所言,中國的衛星看看中國台灣的大好河山很正常。與「台獨」分子惶恐不安不同,普通台灣民眾很樂於體驗大陸科技,這從島內網友興奮留言「『吉林一號』拍到我家耶」就可見一斑。

島內媒體報道截圖

無獨有偶,近日台灣歌手、主持人黃安分享在島內用大陸高德地圖導航的經歷,相關話題隨即衝上微博熱搜。黃安表示,高德地圖在島內提供的導航信息與在大陸開車時完全一樣,點開衛星圖後「台灣島上的每一條街都清清楚楚」。同樣愛在島內使用高德地圖的唐湘龍尤為關注其背後的北斗系統,直言在島內的導航精準度高於GPS。北斗/高德所提供的前方和周圍道路狀況提醒,如什麼時候該走哪條車道,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用GPS/谷歌不曾有過的體驗,「非常驚艷」,「用過北斗之後再也沒有用過GPS」。

大陸民眾也樂於通過衛星影像、導航這些科技手段了解台灣。很多大陸網友看了台北市地圖都有熟悉、親切之感:中華路、南京東路、重慶北路……猶如「微縮版大陸地圖」。翻看歷史不難發現,台灣光復後,為了消除殖民化影響,台北市街道是按照地理對應關係,用大陸各地的城市名進行命名的。就如網友們所言,每條路都是回家的路,這些路名承載着兩岸共有的歷史記憶,是深深印刻在同胞記憶裏的鄉愁。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任冬梅受訪時告訴譚主,「吉林一號」的高清影像和高德地圖的精準導航,為兩岸交流提供了新的路徑與渠道,展現了聯結兩岸的「軟實力」。這種視覺上的親近感讓「兩岸一家親」從抽象概念變成了可感知的現實,有助於台灣民眾增進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這些影像和地圖也為大陸民眾認識台灣提供了更直觀、更生動的「上帝視角」,能不受民進黨當局干擾阻撓,深入了解島內的地理風貌和建設發展,有利於同胞心靈契合。

譚主想說,大陸科技所展示的「硬實力」與「軟實力」,屬於全體中華民族。希望更多台灣同胞站得高、看得遠,與大陸同胞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創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好未來。

(來源:日月譚天)

責任編輯: 宋得書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