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 心
英國殖民主義者不僅在中印中緬邊界領土問題上製造了很多歷史爭議,而且在與中美共同抗日、反攻緬甸計劃上為一己之私製造了很多麻煩,令中國軍隊延誤戰機,遭受更多傷亡。
攻佔緬甸使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進攻達到了頂峰,而同盟國不但在亞洲一敗塗地,在歐洲以及北非戰場也都陷入了困境。在這樣的局面下,美國最擔心的是日本繼續保持進攻的勢頭,無論向西進攻印度,還是向南進攻澳大利亞,都會嚴重影響到同盟國的全球戰略。必須牽制住日本,使之無力再展開新的戰略進攻,而當時能牽制日本的只有中國。所以美國陸軍部在緬甸失守之後馬上就制訂了一項援助中國的計劃,這個計劃的前提就是反攻緬甸,重新打通滇緬公路,以保證給中國援助的通路暢通無阻。美國政府和軍方從其全球戰略出發,一直鼓動和支持中國反攻緬甸。美國認為,如果盟國不增加對華援助,中國就可能對日本講和,使日本抽出一些部隊南下,攻擊澳大利亞或印度,有可能在中東與德國會師。所以美國建議於1942年10月至1943年5月反攻收復緬甸。美國總統羅斯福多次致電蔣介石,一再力促蔣同意反攻緬甸。
英國作為緬甸的殖民統治者,本應最希望收復緬甸,但英國當局始終以一種複雜的心理看待反攻緬甸作戰。其真實原因是擔心中國軍隊借助反攻重新進入緬甸,會影響英國在緬甸的殖民利益。英國希望從海上打敗日本,英國可以不戰而勝,冠冕堂皇地返回緬甸。所以英國對反攻緬甸一直消極觀望,但由於美國堅持,英國不便反對,於是就一再無理反覆,盡量敷衍拖延。更加惡劣的是,為挽救北非危局,英國首相丘吉爾無理要求美國將駐印度支持中國滇西抗戰的第10航空隊調往北非,並調走一部分駝峰航線上的運輸機,這讓中國抗戰軍需雪上加霜。憤怒的蔣介石向羅斯福發出最後通牒。
為了安撫蔣介石,羅斯福通過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國陸軍總司令史迪威向蔣介石提出了反攻緬甸的設想,即「安納吉姆」計劃。1942年8月,經美國協調,中美英三盟國商定,將從緬甸撤至印度的中國遠征軍組建為「中國駐印軍」,主要任務是協同盟軍從印度反攻緬甸,打通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打破日軍對中國西南國際補給線的封鎖。 蔣介石接受了羅斯福的建議,同意進行緬甸戰役,但提出兩個條件:一是美國至少要派陸軍一個師和足夠的空軍部隊提供有效的支援,二是英國必須以足夠的海軍控制孟加拉灣,以陸戰隊從仰光登陸。英國明確表示不歡迎中國參與反攻收復緬甸。
經史迪威穿梭奔走,中美英三方到1942年底才基本同意在1943年春季發動反攻,代號就叫「安納吉姆」。反攻行動由三部分組成,中國駐印軍從印度向緬北,中國遠征軍從雲南向緬北,英軍從西向緬甸西海岸的若開。國民黨政府軍令部為此要求國軍於1943年2月底以前完成從滇西滇南向緬甸日軍發起攻擊的部署。美國也決定增派6,000名勤務部隊到緬甸執行築路和其他任務。可就在此時,英國又要求取消反攻緬北計劃,理由是雨季裏無法向軍隊運送補給。蔣介石得知英國又一次反覆,十分惱怒,直接照會羅斯福,正式拒絕發動緬甸戰役,並再次強調英國海軍不出動,中國就不動手。羅斯福回電要蔣介石等他和丘吉爾在即將舉行的開羅會議上做出最後決定。為了安撫蔣介石,美國又加強了駝峰航線的運力,使空運量有所提高,同時較大幅度增強了陳納德飛虎隊的實力,將其升格為第14航空隊。
從1943年1月至8月,美英兩國首腦先後舉行多次會議商討反攻緬甸的「安納吉姆」作戰計劃。美國軍方堅決主張在1943年秋季發動反攻緬甸的攻勢,因為美軍意識到通過太平洋上的島嶼來進攻日本,其代價要比以中國為基地來進攻日本大得多。英國在美國的強壓下最終同意了反攻緬甸的「安納吉姆」作戰。中美英三方確定戰役發起時間為1943年11月至1944年5月,陸軍地面部隊以佔領曼德勒為目標,海軍則以封鎖仰光為目標。英國承諾將在反攻戰役中投入9個師,其中3個師將向曼德勒進軍,5個師則進攻下緬甸。中國保證在中國駐印軍從胡康河谷向密支那進軍的同時,將投入10個師從滇西向密支那、八莫進軍,這兩路人馬都可在10月底前完成進攻準備。但是,英國又因在緬甸西南部西海岸的「若開攻勢」遭到慘敗,要求停止執行「安納吉姆」計劃。後來美英首腦又決定緬甸的反攻日期延至1944年2月。蔣介石據此日期在黃山舉行會議,決定1944年1月15日開始反攻緬甸。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羅斯福、丘吉爾在埃及開羅召開盟國首腦會議,蔣介石也應邀參會。會議決定加速盟軍對日本的戰略反攻;加大對華援助,按照「安納吉姆」計劃反攻緬甸:由中國軍隊從中國雲南和印度兩個方向以密支那為目標發動緬北攻勢。至此反攻緬甸的「安納吉姆」計劃最終確定,但計劃大大減輕了英國的軍事任務,基本由中國承擔反攻緬甸北部的任務。開羅會議結束後,羅斯福和丘吉爾又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在伊朗德黑蘭舉行會議,討論開闢西歐第二戰場和對日作戰等戰略問題。德黑蘭會議後,英國又一次變卦,決定取消它在開羅會議上承諾的緬甸南部的軍事行動,並游說取得了羅斯福的默認。
蔣介石得知後怒不可遏,作為報復,堅決拒絕將滇西的中國遠征軍(「Y」部隊)投入反攻作戰。蔣介石在反攻緬甸問題上始終堅持,中國全力支持反攻緬甸,但英美必須投入相當兵力,特別是派遣海軍和空軍參戰。如果英國海軍不在緬甸南部出動,中國絕不派出一兵一卒進入緬北作戰。蔣介石的這一立場,主要是出於厭惡英國屢次背棄盟友,陷中國軍隊於絕境;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中國國內戰場形勢的考慮,當時內地國民黨主力部隊正同日軍大會戰。 但是蔣介石同意「X」部隊即中國駐印軍照原計劃繼續投入反攻作戰,因為中國戰場急需打通中印公路,打破日軍對中國的封鎖。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