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來論︱同舟之際:我們都是香港的舵手

2025-11-07 18:05:19 來論

文/陳小辛

香港第八屆立法會選舉的提名期已經結束,共有161人報名參選,十二月七日是全民投票日。這不僅是制度運行的常態,更是一次集體選擇的契機——關於我們這座城市將駛向何方,由誰掌舵,又為誰發聲。但是,社會上似乎有一種旁觀者心態,有些人認為候選人投票只是形式,結果無甚分別。這種消極情緒,看似是對現實的冷靜判斷,實則是一種集體的自我放逐——將自身的政治主動權拱手交出,任由社會的巨輪自行滾動。

這種心態,有如一艘大船出海,乘客明知風向有變,航道未明,卻選擇退回船艙,低頭玩手機,心想:「反正舵在別人手裏,我說了也不算數。」但歷史從不因沉默而停步,社會亦不會因缺席而自動向善。真正的危險,不在於船會不會前行,而在於前行的方向,是否仍容納大多數人的願景。

香港作為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掌舵」本應是深入城市肌理的集體意識。從天星小輪、貨櫃碼頭,從漁舟唱晚到國際航運中心,海洋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節奏。我們熟悉風浪,也懂得導航。過去幾十年,我們曾共同駛過經濟騰飛的順風,也歷經社會轉型的駭浪。每一次把穩航向,背後都是無數香港人透過選舉、討論、諮詢,一點一滴累積出的共識。政治從來不是少數人的遊戲,而是多數人對公共生活的參與同塑造。當我們說「選誰都一樣」時,實則是默認了話語權的流失。

立法會的組成,直接影響政策的重心:是傾向工商利益,還是關注基層民生?是推動創新科技,還是守護傳統行業?是強化社會安全網,還是放任市場自行調節?這些都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具體的選擇。每一張選票,都是對這些問題的回應。即使候選人未必完美,但選舉的本質,從來不是尋找聖人,而是在現實條件下,選擇最能代表自身價值與利益的代表。

我們不必幻想一票就能扭轉乾坤,但也不能低估沉默的代價。當愈來愈多人認為「唔關我事」,議會便更容易被特定群體主導,政策也更容易向少數利益傾斜。這不是陰謀論,而是政治學的基本邏輯:誰參與,誰就擁有話語權;誰缺席,誰就被代表。

更重要的是,投票是一種政治習慣的延續。民主不僅是制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我們這一代人放棄參與,我們的下一代便更容易視政治為遙遠、陌生、甚至敵對的事物。久而久之,公共領域將被少數聲音壟斷,多元意見逐漸邊緣化。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全球許多社會已然面對的困境,包括歐洲的民粹崛起,背後都有公民參與萎縮的影子。香港若要避免重蹈覆轍,就必須從重拾投票的責任感開始。

我們也不應將選舉神化為萬應靈丹。制度的完善,需要的不僅是選票,還有持續的監督、理性的討論與建設性的批評。但一切的起點,是參與。沒有參與,監督無從談起;沒有參與,改革便成空談。投票不是終點,而是公民責任的起點。它象徵着我們願意為香港的未來,承擔起最基本的責任。

2025年的這一屆立法會,將在未來四年見證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步伐,也將面對本地住房、醫療、青年發展等深層次問題的挑戰。這條船,注定前行,但它的航向,不應由沉默來決定。我們可以不滿意現狀,但不能因此放棄改變的可能。我們可以批評制度,但不能因此拒絕使用制度賦予我們的權利。

回顧過去,香港人從不缺乏應對風浪的智慧與勇氣。我們曾以靈活的適應力,在國際變局中開拓空間;也曾以堅韌的拚搏精神,在逆境中創造奇跡。這些成就,從來不是天上跌落來的,而是無數普通市民,在各自崗位上盡責、發聲、參與的結果。

今天,我們面對的不是抗擊疫情的艱難,也不是金融風暴的衝擊,而是一種更隱蔽的危機——政治冷感。它不像風暴那樣猛烈,卻像潮水一樣,一點一滴侵蝕我們對公共生活的關懷與信心。

因此,12月7日的這一票,意義遠超於一次例行選舉。它是對「我是否仍關心香港」的提問,是對「我是否仍相信改變可能」的回應。你不需要成為政治人物,也不需要通曉政策細節,你只需要明白:你不是乘客,你是舵手。

「你唔掌舵,船就由人哋話事。你唔出聲,就由人哋決定你嘅生活。」所以,香港人,請在12月7日,走出家門,走進票站。劃一劃,投一投。這十分鐘,或許微不足道,但當成千上萬人同時做出這個選擇,它就能匯聚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一股讓政策更貼地、讓議會更多元、讓香港更值得期待的力量。

掌舵之責,不在於掌控一切,而在於拒絕缺席。在時代的風浪中,我們或許無法預知風向,但至少可以選擇——不把舵盤,交給不在乎我們生活的人。

(作者為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政策研究委員會會長、國際資產及風險管理協會榮譽顧問、資深澳洲公共會計師、公認反洗錢師)

責任編輯: 何雪沫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