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號於2025年10月31日發射升空,僅用3.5小時便與天和核心艙完成快速交會對接,創下中國航天新紀錄。乘組包括最年輕航天員武飛及平民科學家張洪章。任務期間將開展小鼠生命實驗等多項科學研究,並執行出艙活動。預計駐留約6個月,於2026年上半年返回。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便對浩瀚星空懷有無限的遐想與探索的渴望。然而,直至二十世紀中葉,通往宇宙的征途才真正由科學的力量開啟。1970年,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劃破長空,莊嚴宣告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奏響了中華民族航天事業的宏偉序曲。
早在1965年,研製團隊便提出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這十二字總體要求,每一個字都代表着一項艱巨的技術挑戰。「上得去」是基礎,依靠「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強大推力;「抓得住」是保障,需要建立完善的地面測控網對衛星進行跟蹤與資料接收。而最富創意、也最深入人心的是「聽得到」與「看得見」。為了讓全中國人民都能感知到這顆「中國星」的存在,科研人員傾注了無限智慧。
衛星如何在天外「唱歌」?這並非指聲音在真空中傳播,而是通過一種巧妙的電子設計。衛星搭載了一個特殊的「音樂盒」,其奏出的《東方紅》曲調,是由北京火車站鐘聲的節奏與鋁板琴的琴聲合成。
這顆樂曲被轉換為特定的電磁波信號,通過衛星上的短波發射機持續向地面發送。地面站接收到這些信號後,再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進行轉播。於是,當那清脆而莊嚴的《東方紅》旋律從千家萬戶的收音機裏傳出時,它已不僅是一段音樂,更是一個民族揚眉吐氣的時代強音。
要讓地面上的人們用肉眼直接看到這顆直徑僅1米的衛星,其難度無異於在夜空中尋找一顆特定的六等星。為此,專家們創造性地提出了「借箭顯星」的妙招。他們在與衛星一同入軌的「長征一號」第三級火箭上,安裝了一個由特殊材料—聚醯亞胺成的「觀測裙」。
這「觀測裙」在上天前可以摺疊,入軌後迅速撐開,形成一個直徑達4米的發光球體。其表面鍍鋁,能大面積反射太陽光,亮度接近可見的二等星。這一巧思,完美解決了「看得見」的難題。
「東方紅一號」的卓越,還體現在其精密的系統設計上。它獨特的72面體球形結構絕非隨意為之。這一設計使其內部擁有較大的可利用空間,近似球體的外形在採用自旋姿態穩定方式(轉速120轉/分)時,能確保每一面貼附的太陽能電池片都能均衡地接收陽光,保證能源供應。其預定工作時間為20天,而它實際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超額完成了歷史使命。
傳承「東方紅」精神
令人驚嘆的是,五十多年後的今天,「東方紅一號」雖然早已停止工作,但它依然在既定的軌道上環繞地球飛行。
從「東方紅一號」奏響序曲,到神舟二十一號快速對接,中國航天以堅實足跡邁向深空。2026年,中國更將發射夢舟一號載人飛船,開展無人飛行試驗。此次長期駐留將為太空站應用與發展揭開新頁,為人類太空探索注入蓬勃動力。
●梁偉傑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專業發展總監,兩次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得主。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由香港教聯會主辦,旨在加強支援教育界推動國家安全及國民教育。中心特別成立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設有多個不同學習區,全面展示國家航天科技所取得的突破和成就,增強香港青少年對國家航天科技的認識。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