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複雜的國際形勢與香港社會背景下,中小學歷史教育承載着培養學生國家認同與人文素養的重要使命。中國軍民抗戰勝利的歷史,不僅是民族記憶的核心組成部分,更是引導青少年思考「戰爭與和平」的深刻教材。如何讓香港學生透過這段歷史,理解戰爭的殘酷、和平的珍貴,以及民族精神的韌性,需從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與價值傳遞等多方面着手。
香港學生對抗戰歷史的認知往往碎片化,課程需打破單一的宏大敘事,融入具共鳴的細節與多元視角。例如,可結合香港本土歷史,講述日佔時期民眾的苦難與抵抗,如「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營救行動、淪陷期間的民生困境等,讓學生從地域聯繫中感受戰爭的真實性。
同時,通過日軍侵華的暴行(如南京大屠殺、細菌戰)與軍民浴血奮戰的事例(如淞滬會戰、台兒莊戰役),展現抗戰的全民族性,強調這是一場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參與的衛國戰爭。這種敘事既能強化國家認同,又能引發學生對戰爭中人性的思考。
批判思維深化「戰爭與和平」
單純的史實灌輸難以觸動學生心靈,教師需運用沉浸式教學方法,如分析倖存者口述歷史、觀看紀錄片、參觀抗戰遺址(如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或通過文學作品(如《四世同堂》)、影視資料呈現戰爭的殘酷。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討戰爭的根源:軍國主義的擴張、國際秩序的失靈、極端民族主義的危害等,並對比戰後國際社會構建的和平機制(如聯合國成立)。通過反思「為何和平易被破壞」,學生能從歷史教訓中提煉出維護和平的責任感。
此外,可設計思辨性議題,如「平民在戰爭中的角色」「科技與倫理的衝突」(如核武器使用),鼓勵學生辯證看待歷史的複雜性。這不僅培養批判思維,亦避免將歷史簡化為二元對立,從而更深刻理解和平的維繫需建立在公正、包容與對話之上。
抗戰勝利的核心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團結意志與犧牲精神,應轉化為當代價值教育。教師可引導學生類比抗戰時期的全民協作與今日全球議題(如公共衞生危機、氣候變化),說明人類命運與共的本質。同時,通過對比戰後中國參與國際和平建設(如維和行動)與今日香港的繁榮穩定,強調和平來之不易,需以歷史為鑑,反對暴力與極端主義。
在實踐層面,可組織學生創作反戰藝術、撰寫和平倡議書,或模擬國際衝突調解活動,將歷史學習延伸至公民行動。這不僅讓「戰爭與和平」的主題內化為價值觀,更賦予學生建設未來的能動性。
講好抗戰故事,關鍵在於超越史實傳遞,將其昇華為對生命尊嚴與人類文明的關懷。香港教師應以歷史為橋樑,幫助學生在民族苦難與榮光中錨定身份,在戰爭反思中堅守和平信念。唯有如此,歷史教育才能真正成為照亮未來的光。
●黃晶榕博士 創知中學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華南師範大學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