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世界有名的國際大都會,也是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在過去百多年的歷史當中,填海工程拓展了都市的發展空間,同時編寫了一部用海泥與石材書寫的城市進化史。
英國在十九世紀中葉佔領港島後,實施了殖民管治。香港島北岸(即現今中西區一帶)成為最先發展的地區,1842年當時港英便啟動首次系統性填海,在今日德輔道一帶推平潮間帶,為商業發展鋪路。1857年,海岸線已從海濱延伸至德輔道中。
不過,真正改變中環城市格局的,是十九世紀末亞美尼亞裔商人保羅·遮打主導的中環填海計劃。這個填海工程開拓了24公頃的土地,奠定了中環作為行政與金融核心的地理基礎,而香港會、最高法院、皇后像廣場等標誌性建築,也是建在這塊填海得來的土地之上。
填海工程推動新市鎮發展
二戰後香港人口急劇增加,從50萬激增至上世紀五十年代的200萬,填海工程成為解決土地需求急增的辦法。包括1957年完成觀塘對出海面填海工程,向廠家提供工業用地;荃灣海灣和醉酒灣展開大規模填海,成為發展衛星城市的重要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今時今日新界各個新市鎮的興旺,也是因填海工程而得到的成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新市鎮發展過程中,屯門、沙田等地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現今沙田城門河以南的土地,大部分原為沙田海的範圍,經過大型填海工程後成為可用土地。馬鞍山、將軍澳等地的填海工程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展,造就新一代新市鎮的出現,重構了城市的人口分布。例如將軍澳現時有多達七成人口居於填海得來的土地之上,而八成住宅用地由填海所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更是進入填海「超級工程」時代。除了新界地區的新市鎮外,西九龍填海工程、赤鱲角新機場的填海工程等,都是甚為矚目的大型工程,成就香港成為擁有國際航空樞紐的全球城市。同時,中環繼續推進填海工程,位於中環的國際金融中心便是建於填海得來的土地之上。
數據顯示,填海土地貢獻了全香港12%的住宅用地、25%的商業用地和70%的貨櫃碼頭用地。更關鍵的是,荃灣、沙田、屯門等六個新市鎮的填海開發,容納了全港三分之一人口,徹底重構了城市的人口分布。沒有填海,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貿易樞紐功能將難以維繫。
填海成就了香港的繁榮,但過去港英在推動填海工程時也不是一帆風順。1856年時任總督寶靈倡議的填海計劃,便因商界反對而未推行。
此外,在1997年《保護海港條例》實施後,填海面積從1984年至2000年的3,090公頃驟降至2000年至2019年的791公頃。過去二十多年中環至銅鑼灣填海計劃亦因法律爭議停滯多年,直到2019年才以「公共需求」為由重啟。
一直以來,香港「山多平地少」的地理因素限制了香港的城市發展,填海也成為了增加可用土地的一種有效方法。可以說,填海工程為香港創造了發展的基本條件,促進香港經濟活動發展之餘,也使得香港市民能夠安居樂業,在香港過去百多年的歷史當中是重要的一個部分。
●羅展恒
資深文化工作者,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公民科和通識科相關網站及參與教科書出版。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