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人文視野】哀悼重塑生死觀 從逝去中尋本真

2025-11-06 04:21:06 教育

每年清明節的掃墓祭祀、中元節的焚香燒紙、親人離世後家屬徹夜不眠的守靈儀式……在裊裊香火中,在對祖先的追憶與唸叨裏,生者與逝者建立了一種持續的連結,這正暗合了現代心理學所描述的、將逝者「內化」於心中並尋找新的連結方式的哀悼任務。

佛洛伊德在其經典著作《哀悼與憂鬱》中,首次清晰區分了正常的「哀悼」與病理性的「憂鬱」。他認為,哀悼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個體需要將投注在逝者身上的情感能量一點一點地撤回,並重新安置到新的對象或生活目標上。這個過程無疑是極度痛苦的,但它最終的目標是接受失去的現實,讓自我從依附中解脫,重獲心靈的自由。

哀悼時常循環往復

後來的依戀理論學者,如約翰·鮑比,進一步將哀悼解釋為對主要依戀紐帶斷裂的自然反應。他描述了哀悼的幾個階段,包括麻木震驚、渴望追尋、沮喪混亂,以及最終的重組與恢復。需要強調的是,這些階段並非線性,而時常是循環往復的。

另一方面,哲學則將哀悼提升至對人類存在本質的叩問。海德格爾提出「向死而生」的概念,指出親歷他人之死,是我們最直接地遭遇「死亡」這一終極事實的方式。哀悼如同一記存在的警鐘,將我們從日常的沉淪與麻木中驚醒,迫使我們正視生命的有限性與自身存在的偶然性。直面死亡雖然帶來深切的焦慮,但也開啟了「本真生活」的可能性。

成功完成的哀悼過程,會對個體的生死觀與價值觀產生深遠且往往是蛻變性的影響。在生死觀上,哀悼能讓我們對生命的理解更為深刻。死亡從一個抽象的概念,轉變為具體而微的體驗,這使我們更加珍惜生命的脆弱與寶貴,學會接納死亡為生命自然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種接納並非消極認命,而是促使價值觀從單純追求生命的「長度」,轉向探索生命的「深度」與「質量」。在價值觀層面,哀悼如同一場徹底的洗禮。經歷過巨大喪失的人,往往會對外在的、浮泛的追求(如名利、地位)看得更輕,而將內在的價值,如愛、真誠的關係、身心健康、個人成長與內心平靜,置於優先地位。

這種痛苦的體驗也可能激發深刻的利他情懷,因為對自身痛苦的體認,轉化為對他人苦難的深切共情,從而更願意去關懷與奉獻,將個人的悲傷轉化為聯結世界的紐帶。更重要的是,哀悼推動人們追求生活的「真實性」,更不願活在他人期望的桎梏中,而是勇敢追隨內心的呼聲,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然而,當哀悼的過程因各種內外因素受阻、壓抑或扭曲時,便會成為「未完成的哀悼」,這常是許多精神問題的根源。它也被稱為複雜性哀傷、延長性哀傷障礙,或被壓抑的哀傷。這可能是由於社會壓力要求「堅強」,個人防禦機制如「否認」過於強大,或者創傷過於劇烈,導致個體無法安全地體驗和表達悲傷。那些被壓抑的情感並未消失,反而像體內無法癒合的傷口,持續侵蝕着心理的健康。

同時,如果個體始終無法接受喪失的現實,其心理能量就會被大量耗費在抗拒現實的內在戰爭上,以致沒有餘力去適應新生活和重建自我。特別是當與逝者的關係中存在未解決的衝突、未說出口的話或未表達的愛時,當事人便容易困在這種「未完成情結」中,無法在內心完成告別,也難以建立新的聯結。下期,筆者將結合一些文學或影視作品中的具體案例來分析這種「未完成的哀悼」。

(二之一)

●文鯉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