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程實
在複雜的國際環境與國內轉型交織之下,中國經濟正步入關鍵時點。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十五五」時期的發展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和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無論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還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內需都是核心。需求並非外部灌輸,而是內生於人民的安全感與預期。宏觀上,需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結合穩定總需求;微觀上,需要改善居民與企業的長期預期;行為層面,則以政策確定性化解風險規避心理。
宏觀層面:凱恩斯的有效需求與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經濟增長依賴總需求支撐。消費取決於就業與社會保障等因素,若預期穩定,居民消費傾向上升;反之則儲蓄增加。實證研究表明,社會保障支出佔比可以顯著提升最終消費率。投資方面,資本邊際效率取決於企業對未來利潤的預期。市場需求穩健、政策導向清晰,企業才會擴大投資。四中全會公報強調的「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正體現了這一邏輯,穩定信心、促進消費與投資齊發,將是未來五年重點。
微觀層面: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說」與長期預期。弗里德曼認為,個體消費取決於對長期可持續收入的預期。一次性補貼難以根本改變消費行為,而長期收入增長才會提升消費傾向。企業投資邏輯亦然,只有當長期回報高於資本成本,投資才會持續。持久收入假說提示,短期刺激政策雖能發揮一定作用,但關鍵在於改善長期預期:對居民而言需完善社保體系,減輕教育與醫療負擔;對企業而言要強化產權保護與產業政策連續性。這與四中全會提出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相呼應。
行為層面:前景理論與政策確定性。卡尼曼與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論揭示,人們對損失的敏感程度大於對同等收益的敏感程度。居民儲蓄多出於防範未來不確定性;若社會保障健全、就業預期穩定,則可增強安全感、釋放消費潛力。企業在不確定性高時趨向保守,但政策方向清晰時投資意願增強。提升政策確定性,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內需激勵。這與會議提出的「統籌發展和安全」相契合。通過降低制度與市場不確定性,可增強居民信心與企業動力,形成推動內需增長的良性循環。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