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十五五」規劃建議的三重意涵

2025-11-01 04:13:55 評論

湯鐸鐸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於10月28日發布。「十五五」規劃建議是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蘊含着三重深刻戰略意涵,既回應了當下中國面臨的現實挑戰,更指明了中國高質量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路徑。

在中美博弈中佔得先機

「十五五」規劃建議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發展歷程「極不尋常、極不平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經受住世紀疫情嚴重衝擊,有效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筆者認為,在這些風險挑戰中,最為嚴峻的是中國和美國在諸多領域持續激烈競爭。經過五年發展,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中美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使中國可以更加自信從容地應對美國挑戰。

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決策和部署,是中國能夠在中美博弈中佔得先機的關鍵所在。首先是堅持以規則對抗霸權。中國所有反制措施都是基於國內法和國際法,與美國肆意妄為的「單邊霸凌」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制度化、法治化的應對方式和對多邊規則的尊重和維護,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讚揚。

其次是堅持以實力謀求對等。中國目前已具備與美國進行對等角力的實力和底氣。這一實力和底氣來源於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也來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

最後是堅持為長期競爭布局。中美之間的競爭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投降主義和速勝論均不可取。中國正在通過實施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降低外部依賴,並在關鍵科技領域全力推進自主化,同時積極拓展與東盟、歐盟等多邊市場的合作,有效化解美國的「封鎖」和「圍堵」。

擴大內需和宏觀經濟政策框架轉型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十五五」期間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筆者認為,有效需求不足將是中國「十五五」時期需要面對的一項重大挑戰,中國擺脫西方傳統宏觀經濟理論思維定式,堅定推動宏觀經濟政策框架轉型,是應對這一挑戰的關鍵所在。

當前我國有效需求不足集中表現為物價低迷。這種持續的低通脹現象具有一定的頑固性,一方面表現為物價反映實體經濟變動的靈敏度下降,另一方面表現為貨幣政策影響物價的有效性下降。西方傳統宏觀經濟理論正是建立在這兩大關係基礎之上:短期內,通貨膨脹與實體經濟冷熱具有此消彼長的折中關係,即所謂「菲利普斯曲線」關係;長期而言,實體經濟達到其潛在均衡水平,通貨膨脹最終由貨幣數量決定,即貨幣數量論。在中國當前局面下,這兩個理論的解釋力都明顯下降,決策層需要擺脫其思維定式的束縛。

中國宏觀經濟治理體系表現出明顯的目標多元化、工具多樣化和理念系統化特色,「十五五」期間需要在理論和實踐方面不斷探索,使我國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盡快進入相對完善和穩定的階段。從政策目標方面看,需要降低通脹目標的權重,增加通脹偏離目標後的容忍度,將金融穩定和財政可持續等指標納入目標體系;從政策工具方面看,需要積極進行政策創新,用不同工具來促進不同目標的達成。貨幣政策要探索和創新量化寬鬆和前瞻指引等非傳統工具,財政政策需要各級政府克服去槓桿衝動,在控制道德風險的同時,真正做到逆周期調節;從操作理念看,劇烈的結構變化和頻發的外部衝擊,使既有政策規則遭遇挑戰,複雜局面下需要有全局性和系統性的協調,也要給相機抉擇留出更大的空間,更加積極主動靈活地進行宏觀調控。

金融強國和文化強國建設

美國社會學家華勒斯坦曾指出:「霸權國家從生產領域崛起,生產上的優勢導致貿易上的優勢,貿易上的優勢導致金融上的優勢,最後,經濟上的優勢又帶來政治和文化的引領。」他還指出,霸權國家也必然衰落。其衰落從喪失生產領域的優勢開始,然後喪失貿易領域的優勢。金融控制和文化控制是其最後的防線,會持續較長時間,但是這些優勢最終也會喪失。

中美在生產和貿易領域的激烈競爭,已經蔓延至金融和文化領域。國家主席習近平高度重視金融強國和文化強國建設,他指出:「當今世界,金融是大國博弈的必爭之地,金融對強國建設的作用更加凸顯。」他還指出:「建設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

金融強國和文化強國建設將會是中國「十五五」時期的重點任務。需要明確的是,中國對金融與文化領域的重視,絕非走霸權國家的老路,而是基於自身發展階段和國際責任的必然選擇。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這與霸權國家憑藉優勢進行控制和掠奪的邏輯有着本質區別。

根據「十五五」規劃建議,接下來,中國金融強國建設將聚焦深化金融改革,築牢金融安全網,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與國際金融話語權。文化強國建設將着眼於激發文化創新活力,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與中華文明影響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