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社區藥房正式運作後,頭暈、嘔吐及感冒等輕症病人前往諮詢藥劑師及買藥服用,既降低醫療成本,分擔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亦能讓病人不需排長龍求醫。至於由醫管局統籌採購藥物,亦可大幅降低成本,能減輕病人藥費負擔。他認為,社區藥房對市場有頗大吸引力,「無論是非政府機構抑或私營藥房,也可透過社區藥房吸納一批長期購藥的固定客源,更可售賣奶粉、尿片等其他商品。」他亦認同應分階段推行計劃,因市民對這種新模式的接受程度還不算高,加上本港藥劑師人手不足,期望能根據實際情況慢慢擴大服務規模,長遠則確保區內每周七天都有社區藥房提供服務。
香港安老服務協會永遠榮譽主席李輝表示,現行院舍在社署牌照事務處管理下,有一套非常嚴謹的藥物分派核對流程,由保健員或護士進行相關工作。她認為指引必須清晰,例如仔細說明每天要更換的藥物等,才能幫助整個行業,同時惠及社區。
醫務衞生局策略採購統籌處總監張偉麟透露,早前的市場諮詢已獲悉不少機構有意參與計劃,主要為現有註冊藥房及非政府機構,前者可同時參與社區及院舍藥房服務;後者如已在營運社區藥房,可透過現有資源拓展服務。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