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總認為從維多利亞港周邊林立的高樓到黃土高原上的古城牆,中間阻隔着兩千公里的地理距離,而當我以一名香港實習生的身份走進山西,我突然理解了《文化苦旅》中的山西,這個「馱載著揚鞭千里英武氣和無數風土人情與方言」的土地,與香港一樣記錄着南來北往的文化融合史和拼搏向上精神。 這趟旅程對我來說,遠不止是跨領域職業拓展,更是一場探尋文化對話、面向未來的新奇旅程。
飛機駛離香港時,窗外的海港有模糊的小點,可能是某艘遊輪或貨船;飛機臨近武宿機場,我只看到不絕的山。這是兩個氣質完全不同的都市,香港多元文化交織,現代化、快節奏、高效率。 山西則凝聚着厚重的歷史,生活氣、重人情。 這種强烈的文化反差感是我實習工作中的鮮明底色。
在山西省當代美術館工作的伊始,我就察覺到這種反差。我的實習崗位是策展部助理。在香港的藝術館與畫廊,我們總能清楚地看到國際化的表達,而山西則更加突出在地性。在我們實習期間,當代美術館展出的朱金石特展中就有「太原行」這一裝置藝術作品,導師強調說:「我們希望展出的作品可以體現對回應這片土地的歷史文脈和當下現實的思考。」這讓我意識到藝術不只是精緻的櫥窗展示,更聯繫着土地的呼吸與脈動,如何平衡好國際化與在地性,也是未來香港策展人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巡館、導覽、活動策劃、場地佈置……這都是實習生們的日常工作,過程中,我們對中國現代藝術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加深了理解,對歷史發展的思考也得到擴充。我覺得最難忘的經歷是由實習生們策劃的「夜遊美術館活動」。一些參與活動的孩子會好奇地追問有關「太原行」的問題,讓我想起香港孩子們可能更熟悉維港夜景。兩種圖景,讓我體會到文化背景如何塑造對「家」的原始理解。我們嘗試將灣區常見的互動融入活動,觀眾的肯定讓我們感到自己已成為連接兩種文化體驗之間的連線。
每個星期六,我們都會走出美術館的「白盒子」,和其他單位的香港實習生們一起「行街」,我們走過陽泉的閥門工廠,站在大雨的雲岡石窟觀看有千年歷史的慈悲佛像,在鸛雀樓頂俯瞰無邊的田野……這些在香港是難以想像的。但作為歷史中中西文化的交匯點,山西與此刻的香港產生了奇妙的時空迴響。
作為香港的實習生,我不知道自己够不够格成為微型的「文化橋樑」。我們嘗試將香港國際化視野下對藝術傳播、觀眾互動的新思路帶入工作。也想將山西的莊嚴、智慧、溫暖、厚重帶回香港。真正的理解始於親身經歷,文化的魅力在於交流互通。未來,我願繼續做一名使者,香江與汾河之水終會重逢,香港青年也會在文化共融的新時代,激起更多迴響。
「晉港青年匯·山西機遇行」2025山西實習學員、香港浸會大學研究生馬琳

0 / 255